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青白江区 中华文化培根铸魂 推动落实立德树人
福洪小学客家文化馆
城厢学校风车制作
特殊教育学校软式曲棍球比赛
巨人树幼儿园春分主题课程
华严小学送卡回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厚植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的源泉,在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白江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大势,坚持用文化立心铸魂、强基固本,通过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环境渗透、校家社协同等途径,把中华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通过不断激活文化蕴藏的育人“密码”,为立德树人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智慧支撑,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青白江区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中华文化教育与新时代价值观教育融合起来,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谱写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家强的新篇章。
青白江区城厢学校
绣川文韵滋养时代新人
“绣川文韵、城厢仁风”是青白江区城厢学校立足千年古城城厢凝练出来的校训,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片”,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经脉”。学校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融入当代教育实践,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
传承书院文脉精神
城厢学校的前身为绣川书院,曾培养出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进入新时代,学校秉承“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勉作通儒”的书院精神,致力于传承绣川书院的文脉与文教,弘扬“天府之国”的美德气度。校园里绣川亭、故乡亭、崇文苑等9个主题景点紧扣校训精神,与城厢古镇建设相得益彰,与川西民居建筑和谐相融,展现其古朴厚重、仁爱书香的特点,以优雅环境达到传承和教化的目的。
课程与教学方面,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以及品格课程、实践课程、博物馆课程,还开发了《童趣风车》等特色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围绕传统工艺的历史、艺术形式和技术特征等内容构建知识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创设共育平台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艺术名家进校园授课,组织学生排练传统戏曲、舞台剧等,并在各类艺术节上进行展示和演出。学校成立了风车、京剧、泥塑、扎染、剪纸、连箫等多个艺术工作坊,让学生在亲身接触和具体操作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在家校共育与社区联动方面,学校开设“仁爱”家长学堂、亲子课程,引导家长了解并认同“绣川文韵、城厢仁风”的办学文化,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努力构建理念交融、责任共享、情感相连的校家社协同共育平台体系,让“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实现校本化的表达与实践。城厢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创新、丰富活动与实践、家校共育与社区联动等多种举措,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办学特色,培养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陈科等一大批优秀学子,也促进了自身高质量发展。
青白江区华严小学校
阳光评价成就好品质
近年来,青白江区华严小学校创新阳光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将“阳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大数据平台有机结合,探索结果与过程兼重、节点与阶段结合、达标与成长兼顾的评价模式,努力实现“培养中华文化的传薪人,超越自我的领跑者”育人目标。
记录每一次的亮点
遵循全面性、发展性、多元性和过程性原则,学校“阳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依托移动端小程序,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校本课程、拓展课程以及各项实践活动,将德智体美劳分解成“和雅、悦思、和美、悦行”4个一级指标,再细化成23个二级指标。学校以印有二维码的阳光卡为载体,根据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表现派送阳光卡予以实时评价,形成学生荣获卡片——家长扫码积分——学生归还卡片——教师梳理记录——兑换实现愿望的评价闭环。
更鲜明地回到学生视角,让成长路径清晰可见。学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围绕学科素养对评价指标进行研讨、制定和完善。“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也纳入评价指标,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通过数据化、可视化的方式为每个学生勾画出具体、形象的“五育”发展视图。
实现不一样的成长
学生晓芸在语文课上踊跃回答问题,授课老师奖励她一张“积极发言”阳光卡。另一名学生子健主动捡起校园垃圾,也得到学校环卫师傅奖励的“爱护环境”阳光卡。“我这一周得到5个积分了,准备兑换阳光币到班级超市买图书,那套书我心仪很久了。”子健高兴地说。学校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主体,所有教职员工都参与学生评价。评价范围不仅仅在课堂,更在学生的每一个校园生活环节。德育办发行面额不等的校园流通“阳光币”,联动家委会建立班级评价超市。学生根据自己阳光卡的积分兑换“阳光币”,从而拥有班级评价超市的“消费特权”,以此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提升评价的效果与质量。
学校拓展“阳光币”使用范围,孩子们除了在班级评价超市选购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图书、文创产品外,还可以兑换“当一次升旗手”“和喜欢的老师合影”“实现一次小心愿”等精神奖励。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奖品,更有努力后受到认可的喜悦。以“小积分”引出学生大动能,成就好品质,实现不一样的成长,“阳光”综合素质评价打造出立德树人新场景。
青白江区姚渡学校
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
作为成都市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青白江区姚渡学校借助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的契机,与马来西亚宽柔一小缔结国际友好学校,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新范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更广泛深远地走向世界。
“空中课堂”传播文化
时间回溯至2022年,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项目课题《中外人文交流视野下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姚渡学校为例》成功开题。与此同时,姚渡学校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县宽柔一小缔结国际友好学校,两校师生通过线上共建课程的方式分享各自传统文化,同时学会尊重、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牢情感纽带、涵养精神动力、夯实人文基础。
在文化交流中做好互鉴互赏,潜移默化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符号、讲好中国故事。由此,学校以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支点,坚持“五育并举”,通过“空中课堂”向国际友好学校学生传授中医理论、中医养生妙招、中医药膳制作、中草药种植等知识,推出了一批线上中医药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和特色活动,比如艾草洗浴、香囊制作、药食同源、豆豆画、八段锦等,形成了新时代“融入生命生活”的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模式。
医脉相传促进成长
“这个约1米高的纯铜制针灸小铜人能帮助我们腧穴定位、理解阴阳平衡古法之奥妙……”在姚渡学校中医陈列馆里,来自泰国圣卡布里埃尔学校的师生们一边参观一边听老师讲解。学校除了持续做好中医药文化线上共建课程之外,还积极搭建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感知与体验活动。比如开展中泰人文交流、参加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展示、举办“中草药之美”校园艺术节等,在普及中医知识的同时传递精于术、诚于道的医学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守正创新,按照中医寻源、寻根、寻术、寻效的脉络,融汇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开发出《中医探秘之旅》《中外人文交流视野下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等国际理解课程,形成中外人文交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和生命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深受中外学生欢迎,也打造出“中国底色、世界格局”的校园文化氛围。
青白江区特殊教育学校
以体赋能提升学生融合力
青白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秉持“五育并举,康复并重”的理念,探索“以体育人、以体促融”的特殊儿童体育教育模式,在开足开好运动与保健课的基础上形成“以特奥为载体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健康人格”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体育课程奠定基础
培智学校的体育课往往承担着运动复健的功能。针对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学校对体育课程进一步细化和拓展,设计出个性化、持续化、趣味化的“运动处方”,让每个学生通过参与适合的体育运动,在体能、身体协调性、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还利用课后服务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分类实施潜能开发及功能补偿课程,使其达到自身发展的最佳水平。
学校大力营造“以体育人”文化氛围,每天开展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支持下走独木桥、抛接球、跨栏架……练中玩、玩中康复的氛围活跃在校园。学校先后开设了游泳等10余项特色课程,开展特奥普及训练及分组特长训练。游泳是学校最早引进的特奥课程之一,每周两天的游泳课除了常规的陆上训练和水中训练外,还加入了课堂分组竞赛等环节,深受学生们喜爱。仅2023年就开展了240余节游泳课,共计训练1900余人次。
特奥运动助推融合
追逐、传球、射门……特奥少年身着统一防护服,团结协作,进行精彩的软式曲棍球比赛。近年来,学校把特奥运动作为学生机能康复和特长发展的重要途径进行特奥项目本土化实践研究。每年开展以特奥为主题的春季亲子运动会、秋季竞技运动会,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学校加强校家社协同育人,邀请社区志愿者和机关、普校、企业党员志愿者等加入特奥课间操队伍,协助学生们开展活动,助力每一名特殊儿童生命有质量地成长。
“以体育人、以体促融”的特殊儿童体育教育模式增强了特殊儿童的身体素质,培育了他们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也让他们重拾自我、自信和自强。前不久,在成都市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青白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特奥运动员们参加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滚球、软式曲棍球、轮滑8个特奥项目的比赛,斩获了29枚金牌、21枚银牌、16枚铜牌,用实力向社会证明“我们的潜力无限”。
青白江区福洪小学校
客家文化夯实“幸福教育”
青白江区福洪镇是客家人聚居的乡镇,辖区内的福洪小学校大部分师生也都是客家后裔。学校把“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爱国爱乡、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与“让每朵花儿幸福绽放”办学理念相融合,用传统文化夯实“幸福教育”基石,百年老校也因此郁郁葱葱、欣欣向荣。
环境赓续历史荣光
校园有了文化气息,“幸福教育”更显隽永深厚。学校把客家文化融入环境建设,通过布置客家历史墙、风俗展示窗、家训黑板报等方式,让师生时时刻刻感受到祖辈们的精神气质,并从这种氛围中产生思想共鸣,达到“环境育人,潜滋暗长”的效果,培养具有家乡情怀的时代新人。学校的客家文化馆收集、整理了各种客家物品和文史图片,是维系师生情感认同、筑牢文化根基的阵地。以文化聚魂,打造温暖朴素、充满爱的幸福学园,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如花儿一般幸福绽放。
“亦耕亦读,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学校开辟了劳动基地“耕读园”,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依托“葡萄园”课程,让跨学科学习落地生根。师生们在天地之间感受劳动之美、领悟农业与自然的循环永续。在学校看来,开展农耕教育不仅是致敬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在领悟先辈们的劳动智慧,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开创美好幸福的人生。
课程追寻幸福特质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课堂上,师生们一起唱客家山歌、品客家美食、做客家手工,体验先祖智慧,感悟传统魅力。近年来,学校把“崇文重教”“尊师好学”的客家文化与“幸福”课程有机结合,设置知源课程、立志课程、育能课程、成人课程、创未课程,涵盖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以实现知幸福之源、立幸福之志、育幸福之能、成幸福之人、创幸福之未来的育人目标。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民俗文化,记住“中国传统符号”。开展“书香福小”大阅读,将读经典、诵经典贯穿于教育教学、课后服务和学生日常生活中,让经典美文穿越历史时空,融入“幸福教育”。
去年底,学校成功申报市级课题《基于成都东山客家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通过开发“客家历史”“客家风俗”“客家美食”“客家运动”“客家楹联”“客家山歌”“客家剪纸”“客家绘画”等校本课程,更好地将客家文化根脉润入孩子们心田,让师生在探索未来的同时触摸传统的意蕴,体味精神的传承,收获幸福的味道。
青白江区巨人树幼儿园
节庆课程厚植育人土壤
成都市青白江区巨人树幼儿园在“树人”文化引领下,围绕“树什么人”“以何树人”两大核心问题,历时十年,开展了两轮关于传统节庆文化教育的持续研究,依托两项市级课题建构《走进节庆 玩转节庆》幼儿传统节庆主题活动课程,传承中华之美、落实立德树人。
筛选·整合为创新点
遵循“传承优良传统 融合时代品质”教育思路,巨幼把“顶天立地的中国儿童”确定为传统节庆主题活动课程总目标,引导幼儿在课程体验中逐渐领悟传统文化内涵,成为具有深厚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文化强烈认同的“中国儿童”。
教师们聚焦“联结生活经验、注重操作体验、对话发展水平、涵盖五大领域”4个维度,梳理出传统节庆课程的内容来源。一是时令性节庆活动,以四季为主线,选出适合在幼儿园开展教学的春分、端午、秋分等10个节庆。二是本土性节庆活动,选取利于幼儿理解和欣赏的地方特色文化,如凤凰湖灯会、樱花节、杏花节等。三是园本性节庆活动,比如依托“秋分”文化内涵生成了家园共育的“秋收艺术节”等。这3大板块课程内容都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采用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形式,从联结自我、社会和自然三个维度相互作用、融合和渗透,养正于蒙,培养幼儿爱国热情,树立良好品质。
六全·三适为着力点
课程要融于具象的、容易被理解的情景中才能被幼儿感知和接受。巨幼在自然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梳理出六全·三适课程实施策略,六全即“园所环境全支持、一日生活全浸润、集体教学全渗透、室内外游戏全联动、科学衔接全过程、家园社区全协同”;三适即“主题脉络的适切梳理、主题开展策略的适宜建构、主题活动推进的适时调整”。在环境上创设了“1院+3园+N个游戏区域”,在教学上把课程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以集体、分组、个别化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
端午——船来船往、冬至——遇见萝卜、春节——红红火火中国龙……在每一个节庆课程开展前,教师们都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意蕴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形成以探究取向、幼儿发展为主旨的主题活动范式。采用的低结构游戏材料也让课程更加丰富、更有创意。巨人树幼儿园以传统节庆课程赋能立德树人实践,让课程建构在更有深度的同时凸显温度。陈茵/文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