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至21日,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研究高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语料库研究院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主办,胡开宝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17ZDA319)课题组承办。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冯庆华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主任黄友义致辞。姜锋书记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以上外学者在海外媒体发声为例阐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姜锋书记表示,外语学者不仅要具备语言能力,还要具备政治定力和专业能力,进而形成话语能力,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才能站得高、落得实。黄友义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中国面临如何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挑战,外交话语研究要加强对公共外交话语的关注,重视与国际外交话语的对接,除了文本研究外,与外交官面对面访谈也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内容。
在主旨发言环节,来自外交、宣传和高校等领域的大使、总领事、学者做了精彩发言。中南大学范武邱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金菊花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依次主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会长、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杜起文大使就目前的国际形势、外交工作中的情感与理性等问题发表了深刻见解,并指出目前中国正在加快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是学术界亟需探讨的问题。
原驻开普敦总领事郝光峰结合自己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用生动鲜活的实例展示了外交工作者面对复杂艰巨的外交工作的应对方式,强调了关注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以及选用合适的话语方式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主任魏孟新以自己多年的国际交流经验为例,介绍了国际交往需要注意的问题,展现出真诚相待、民心相通在外交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建议加强对民间外交话语的关注。
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黄友义主任就外交话语的翻译方法发表了见解,并以 “三进”、“新闻记者朋友们”等表述的翻译为例,强调外交话语的翻译不宜生硬,应根据具体场景的需要实现翻译的灵活性。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范大祺主任通过分析数据检索和问卷调查结果,详细展示了核心外交术语的国际传播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新时代外交话语的国际传播情况。
苏州大学陈大亮教授探讨了中国外交“新范畴”、“新术语”、“新概念”话语的对外翻译与传播,通过阐释“三新”话语的内涵与关系及其在翻译实践上的具体表现,强调了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译法。
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以中美外交话语的叙事资源分析入手,借助生动直观的可视化展示,分析了美国外交话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特征,并结合中美叙事的文化底色差异,阐释了中国在应对中美外交时对抗性话语模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国防科技大学李战子教授发表了对跨文化传播中价值观话语变迁的观察与思考,指出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观话语不断变动,建构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的价值观话语对于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介绍了元话语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外交话语研究的联系,同时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为例,强调了外交话语翻译中元话语研究的重要性。
上海交通大学郑华教授分享了其团队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近五年金砖国家的涉金砖媒体报道进行研究的步骤与成果,展示了外交学与语言学交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赖良涛副教授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内在局限性与积极话语分析的内涵,认为积极话语分析可作为中国外交话语构建研究的指导性范式之一。
论坛闭幕式由王振华教授主持,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致闭幕辞。胡开宝教授向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目前外交话语研究仍存在概念体系研究不够系统、民间外交话语研究薄弱、话语研究理论解释力不足等问题。
本次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研究高端论坛围绕中国外交话语与西方外交话语的共性与差异、外交话语在外交实践中的作用、中国外交话语风格的变化、中美外交话语的差异及其原因、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当前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构建西方民众更容易接受的外交话语等七大议题展开讨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层次多元,宏观理论构建与微观实践案例结合,对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具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