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何以火,以何火?——微短剧精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dgaty.xhstdz.com/mobile/quote/73947.html

日新月异的现代传播技术不断促进网络视听内容的生产机制、传播生态、接受模式、发展格局的深度变革。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艺样态,以其短小精悍、观赏便捷、剧情跌宕的碎片化接受模式为特点,成为影视行业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然而,在微短剧迅猛崛起并快速“攻城略地”的同时,也呈现出容量“先天不足”,剧情套路化、模式化等问题。因此,在微短剧“热”之中的“冷”思考至关重要,笔者通过深度分析微短剧何以火,以何火,来探究微短剧精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何以火,以何火?——微短剧精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微短剧何以火?互联网传播逻辑下的多元契合

德国社会学家哈尔特穆特·罗萨在其论著《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中提出:“加速”是现代社会时间结构的首要特征。作为影视艺术适应叙事时空高度压缩的产物,微短剧的出现不仅契合了“竞速”大环境下观众对“短平快”内容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且其密集的“爽点”,以及颇具网络特征的视角与娱乐化套路,受到市场和观众的青睐。可以说,微短剧的走红是互联网传播逻辑下的多元契合。

网络传播技术与平台逻辑为微短剧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架构。互联网信息传播基础设施的提升、网络视听平台的完善、算法的精准推送等,为微短剧的出现与爆火提供了基础架构。流行已久的短视频为微短剧构建了一个娱乐社交生态圈。首先,平台积累的庞大流量,为微短剧提供了广阔舞台,不仅加速了内容的快速传播,也催生了众多热点话题,及时为创作者提供深入了解用户偏好的窗口。其次,平台的互动功能,如点赞、评论、转发、分享等,让用户在获得观赏乐趣的同时,也能积极参与互动,激发其二次创作热情。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便于创作者根据用户喜好及时调整创作方向,实现内容的持续优化,推动微短剧得以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圈层和场景中反复传播,完成“强连接”的社交化沉淀,增强用户黏性。进一步看,从传统影视剧到网络影视剧、网络电影,再到微电影、短剧以及当下爆火的微短剧,这一过程反映出用户的观看习惯从固定“横屏”向移动“竖屏”的切换。早在2020年,《2020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就显示,喜欢看竖屏短视频的用户比例已升至48.9%。竖屏短视频用户的沉浸式观看体验也使得微短剧收获大量拥趸。

日渐成熟的互联网时代的内容消费心态为微短剧培养了坚实的受众基础。微短剧消费市场的火爆离不开受众的短视频观看习惯培养及付费心理建设。首先,微短剧时间短,翻转快,能有效满足个人化的情感需求,更与手机使用习惯完美匹配。其次,在大数据及算法加持下,微短剧能精准触达合适人群,用直爽刺激的内容点燃消费者的付费热情,长尾效应得以实现,这更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的商业精神。笔者采访了多位微短剧爱好者,发现当下的显著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为微短剧付费,其重要原因源于日渐成熟的互联网时代的内容消费心态。根据秒针营销生态中心联合中国广告协会内容营销及广告代言人工作委员会2024年2月发布的《中国微短剧市场发展研究报告》,微短剧用户付费渗透率已达41%,其中平台会员付费占比51.4%,单集购买占比33.3%,月均付费50元~100元的人群占33.7%,100元~200元的占25.8%,200元以上的占10.8%。另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微短剧活跃用户规模约4.17亿,经常观看微短剧用户占比达39.9%,仅次于电视剧/网络剧、电影/网络电影,其中31.9%的用户曾为微短剧内容付费。

“微”而“短”的剧情是迎合“快餐文化”消费需求的法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显示,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在“快餐文化”消费背景下,微短剧巧妙地弥补了传统影视剧的短板,有效整合了用户快节奏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在“微”与“短”形式下承载的是丰富多彩的剧情内容,无论是都市、古装、奇幻类型,还是情感、逆袭、战神、古装、甜宠题材,目前热度遥遥领先的微短剧几乎都有其“吸粉”共同特点,既具备类型剧迅速的代入感,又具有剧情剧的婉转曲折、跌宕起伏、冲突密集、翻转不断,在短时间内完成故事闭环,“爽感”体验成为网络微短剧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

微短剧“热”的“冷”思考:“爽感”体验中的问题与挑战

微短剧的爆火打破了传统影视剧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厚重稳定的基本结构。凭借小成本、快更新、低门槛等优势,“短小轻薄”的微短剧迅速占领网络视听市场。然而,在火爆的外表下微短剧的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

类型化特征之下的价值遮蔽。尽管有分析认为,较之“横屏”,叙事单薄、人物关系简单、重视人物外表特征和表现力,造成了竖屏视频类型化创作、圈层化传播的特点,这与微短剧的传播特点相符。但是,类型化之下的套路化、同质化已然成为微短剧的“双刃剑”,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微短剧作为文化产品的价值追求。在笔者观赏或审核过的多部微短剧作品中,尽管不乏精品制作,且具有鲜明的“受众观”,但“受众细分”中依然是种种同质化的套路。例如,男频作品热衷描绘“草根逆袭”的传奇,主角往往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历经磨难,复仇雪耻,终成大器。女频作品则偏好编织“玛丽苏”式的浪漫幻想,主角多为幸运儿,邂逅霸道总裁、俊俏王爷,情感纠葛缠绵悱恻。而豪门、首富、霸总、千金,隐藏身份、古今穿越、换脸、打脸、互撕、逆袭,则成为不断堆砌、复制的套路与“爽点”,许多剧情将“权力”“资本”“天赋”这些现实世界稀缺资源作为主角的隐藏标签,在历经磨难和挑战后,主角于关键时刻揭晓真实身份或展现超凡能力,给予对手以反击,为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强反差性反转,看似满足了观众的即时快感,从长远看,可能模糊受众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知,在不断沉溺爽剧带来的快感中消解其价值判断力。

“爽感”之下的内涵悬浮。微短剧兼顾短视频与长视频的叙事特点,实现了短视频“微内容”与长剧集“故事性”的结合。情节与观念的融合为观众呈现出快节奏、高强度、不假思索便可迅速进入并理解的叙事文本,充满戏剧冲突的快感不间断地输送给观众,往往在几分钟内数次唤醒并调动其喜怒哀乐,达到直接且即时的满足。情节密度与强度扩大了观众的“爽感”体验。而从悬浮在表面的爽感特征之中也不难看到套路化的故事、可预见的剧情、简单化的叙事逻辑、刻板化的人物形象、表层化的善恶解读。“短平快”的视听体验在逐渐消解作品的内涵,逐出受众的深度理解与思考。

“加速”之下的审美消解。笔者走访了多家微短剧制作公司,通过调研微短剧制作流程发现,一部30集以内的微短剧可以在两周左右轻松完成,投资不到10万元的微短剧也占很大比例。《2023微短剧行业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微短剧制作成本集中于200万元~350万元,占比42.42%,其次为50万元~200万元,占比27.27%,0~50万元,占比24.24%,350万元~600万元,占比6.06%。虽然微短剧的质量与成本付出的多少成正比,就目前来看,高度“加速”的制作和压缩的成本已然成为影响微短剧艺术与审美的重要因素。同时,剧情的“加速”推进,起伏密集之中的细节缺失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着微短剧的艺术性。为了做足亮点与冲突,也不乏在一集几分钟的时间中,跳过铺垫环节,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切入情节中心。例如,一部30集,人物众多、情节多次反转的微短剧,第一集正片仅用1分27秒的时长完成进入情境、人物展现、矛盾产生、情绪抒发等高密集叙事。而桥段同质化、情节处理拙劣化、冲突简单化的情况比比皆是,复杂的人物关系可以用离奇的“创意”来实现,服化道制作的粗劣也成为观众诟病的“槽点”。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微短剧对演员的要求并不“微短”,由于竖屏采用9∶16的长宽比,高度远大于宽度,在竖屏视频里场景地位下降,而人物脸部特写镜头比例增大,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演员更需要具备独特的外形和更加专业的演绎方式。

繁荣之下的题材偏离。在看似繁荣的境况中,微短剧则存在着题材的局限与偏移。根据《2023微短剧行业报告》统计,近年来微短剧主要集中在古装、都市、奇幻类型,其次为悬疑、青春类型题材,年代、科幻与农村题材较少涉及。究其原因。一方面,为了追求“强情节”“强冲突”,微短剧的题材与创作需要有天马行空的发挥空间,而现实题材剧中任何脱离于现实逻辑的情节,都会收到质疑,影响受众的接受;另一方面,微短剧前期的产品主要面向古风偶像、二次元等风格受众。从生产到分发,往往沉浸于远离现实的虚拟网络世界进行,泛圈层的收视效果乃至垂直商业诉求得以保障,也就注定了微短剧的空悬。长远来看,微短剧题材的局限与偏离往往是受众流失的重要因素。

微短剧以何火?精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微短剧是红火一时,还是渐成一派?微短剧的发展后劲何在?随着多方参与者的持续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调整,精品化是微短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规范、扶持、评测:创作升维的精品化导向体系。2024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生效。按要求,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不得上网传播。随着分类分层审核备案工作的施行,微短剧步入规范化、精品化、组织化发展轨道。2024年5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短剧专业委员会成立,形成了行业交流沟通、协作发展的平台。随后成立的“精品微短剧创作指导组”,开启了旨在微短剧高端人才孵化和精品项目扶持的“金帧计划”。在平台层面,2024年初,快手、抖音等平台相继升级“星芒短剧”“辰星计划”,腾讯发布“品质短剧招募计划”,阅文推出“短剧星河孵化计划”。为了以科学的评判标准和评测机制推动微短剧健康发展,2024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落户西安交通大学,并发布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该指数以“微短剧+”为开端,用可测量的效果数据与指标体系,反映微短剧赋能社会经济生活的切实效果,推出案例推优、作品评议、智库报告、国际交流、高端培训五个方面应用,并建立专门传播矩阵,持续发布评测结果,从而加速推动微短剧驶向专业化、精品化的快车道。可以预见,随着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平台、机构等不断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微短剧正向精耕细作、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迈进。

微而不弱,短而有力:“剧有品质”的审美化追求。微短剧并不是简单的压缩,而是一种浓缩后又能“晕染”开来的视听艺术。2023年3月,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提出了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随之,2024新春档的精品微短剧推介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微短剧里看中国”微短剧生态合作计划等均体现出强烈的精品化理念。所谓“精品化”,就是精深思想、精湛艺术、精良制作,就是进一步强化制作精良的审美化追求。分析目前引领市场与口碑的高分作品,可以说各有特色,但制作精良始终是其共同的特征,如《逃出大英博物馆》、《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周星驰的首部精品微短剧《金猪玉叶》,等等。近年来微短剧的创作实践表明,好的作品始终是“爽感”与“美感”并存,承载着提升大众审美的功能。或彰显人的现代意识与精神,或蕴含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或体现出精湛的制作技艺,或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意蕴。

内容依然为王:题材多元化与垂类化的辩证。“内容为王”始终被奉为传播领域的圭臬。毫无疑问,作为内容产品的微短剧对内容的孜孜追求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唯有故事贴近生活,内容打动受众,情感引发共鸣的优秀作品才能经得起互联网时代众声喧哗的市场考验,成为口碑之作。多元的题材不仅能够反映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得更多受众关注,也能激发更多创作灵感,开拓新的产业元素,成为新类型、新形式的试验田,为微短剧产品创造更大空间。同时,当微短剧行业进入到精耕细作的成熟阶段,微短剧内容也要进行持续的细分化、垂类化。以题材投流的数据规模为参考,将题材细分、受众细分与领域细分相结合,结合垂直化细分及精准投放策略推出具有受众定位的内容,以提供丰富多彩又多元个性的观影体验。

“竖”亦有道:充分拓展与挖掘竖屏的优势与规律。从“横屏”到“竖屏”看似只是一个屏幕方向的切换,实则带来的是影视剧表现形式的一次变革,直接影响微短剧的类型特征与传播规律呈现。对于场景、人物、形象、表现力,甚至对演员的眼神等微表情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受众接受的角度看挑战亦是如此。因此,不断探讨“竖屏”传播规律,充分拓展与挖掘其优势,规避其劣势,是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作。一方面,基于“竖屏”的画幅空间特点,剧情设计应进一步激发观众与剧中人物深度互动的审美体验,产生“我即中心”的凝视快感与场景体验;另一方面,发挥“竖屏”镜头凸显人物主体的优势,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如果说“符号表意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利用符号进行双向互动”,而文化作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心灵碰撞,“竖屏”剧则在凸显人物,挖掘思想内涵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

IP风格化、个性化:视听艺术的融合发展之路。风格化、个性化的IP打造是建构微短剧传播生态的核心。IP能够激发用户的创作灵感,促进微短剧在多样化社交圈层中流动与传播,从而构建起紧密的社交联系。一方面,促进IP短剧的系列化延伸。优秀作品上线后,其续集孵化比例正逐渐增多,系列化作品可以承接既有的用户基础,延长短剧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基于达人IP可以带来巨大的创作空间。演员类剧情达人的转型,既为微短剧带来了一定基数的用户积淀,让题材变得更加鲜明,也为系列化内容创作提供更多可能。进一步看,根植于短视频平台属性的达人IP逻辑,同样有利于后续产业转化,实现品牌、平台、创作者的三方互利。而依托优质IP进行视听艺术的媒介融合传播则是当下许多口碑微短剧制作比较成熟的方式,如影视动画片衍生真人微短剧、电影作品衍生微短剧、改编自同名热门剧本杀的微短剧等。围绕已存在的优质IP进行内容创作,在拓宽微短剧的叙事题材,有效解决类型同质化问题的同时,也契合了当下跨媒介文化消费习惯,将成为微短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

“微短剧+N”:应用场景的拓展与价值再造。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视听形态,微短剧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具备不断延伸与拓展的空间。首先,相比而言,微短剧更加注重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和地域文化凸显,这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文旅融合的最佳载体。2024年1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旨在通过鼓励微短剧与文旅的融合,促进实现“微短剧+文旅”消费的新模式。目前,已涌现出一批剧情设计与文旅资源完美契合的佳作,带动了实景拍摄地和更多文旅场景出圈。同时,微短剧的应用场景与价值具有多元拓展的巨大空间。据报道,麦当劳首部短剧《重生之我在麦当劳修炼魔法》即将上线,可以预见为“微短剧+软广告”开拓了又一个巨大的应用场景。值得强调的是,以微短剧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出海”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及出海市场分析报告》显示,ReelShort软件下载量已达1906.5万次,95.11%的受访者表示观看或接触过中国出海微短剧,并且全球平均用户娱乐付费意愿呈增长趋势,微短剧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AI赋能:技术变革洪流中微短剧的提质增效。科技赋能是提升制作效率、创新艺术品质,推动微短剧发展的重要力量。AIGC的运用极大提升了微短剧创意实现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中国神话》的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均由人工智能完成。实景微短剧创作也在借助一系列新技术,尝试解决制作粗糙的问题。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三部AI微短剧《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呈现出AIGC对人物塑造、情绪情感与主题表达的有效助力,充分展现了AI技术与艺术多维度多层面的结合应用。诸如虚拟拍摄技术的运用大大压缩了特效周期,用户通过AI技术一键变身短剧主角,吸引用户参与互动,实现AIGC+微短剧的互动,等等,都标志着微短剧进入技术与内容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数智技术的高度参与有效提升了内容产品的策划、制作、传播的水平与能力,将为微短剧的精品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结  语

总之,作为颇具发展潜力的网络视听艺术,微短剧融合并突破了传统影视剧的表达模式与传播格局,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指数级增长。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微短剧所展现出的鲜明的网络属性的时空叙事方式有着不可估量的创新可能和价值意义。基于制度与平台利好政策的激励,基于日新月异的数智传播科技的支撑,植根日新月异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表现精彩纷呈的火热生活,精进艺术,一定会以更高层次的价值和审美追求,实现微短剧精品化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琳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李唐波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杭丽坤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4年16期

本文地址:http://dgaty.xhstdz.com/quote/73947.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dgaty.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