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这段时间流行的词语是什么?——“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经常的听见周围的朋友说话的口头禅变成:
“我这个人很佛”
“佛系朋友圈”:随缘点赞
“佛系恋爱”:我都行
02 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现在20—30岁的年轻人?
在知乎上 梁悦 有一个很精彩的回答,是这样说的:
浅尝辄止。
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相比起父辈,更精明也更寡断。做一件事的时候,迫切想知道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比如找工作,恨不得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对待感情也是,不敢投入全部的热情和心力,怕未知,怕失去,更怕没有对等的回报,认真换得镜花水月一场。
即使好不容易两个人在一起,拥有爱的能力的人也很少。有的是因为寂寞而恋爱,因为生活单调想找个人陪伴自己,有的是太聪明了,彼此的索求和计较多过付出,还有的光是应对生活就已经精疲力竭了,面对感情有心无力。好像大家都很消极,都觉得自己会孤单一辈子。
不知道你们身边的朋友是不是这样,反正我觉着周遭的同龄人普遍焦虑,孤独,没有安全感。每个人都在用力奔跑,但是又找不到方向。
我们通过网络知道了身边太多的人生赢家,我们通过爆炸的信息了解了太多道理,然后变得更加不甘平凡,在对比中迷失自己。
毛姆在《作家笔记》里写,“若是你的快乐感不再那么强烈,那么你的痛苦也不一样不再那么揪心。”
我觉得很多二十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就是这样,爱也爱得不痛快,恨也恨得不刻骨,有一些感兴趣的东西,但谈不上热爱,做着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勉强将就着。
长大是一件残酷的事,从炽热生猛慢慢被生活捶得沉默无趣,人的精神也会变得萎靡,我们意识到需要改变些什么,可是却不知道怎么去迈不出那一步。
想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出现过这样一段对孙少平的描写:
“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苦,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我们也是矛盾的一代。一方面,从小没有吃过太多的苦,在相对优渥的环境下长大成人,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社会的时候,阶级的大门已经关闭,拼尽全力也只能去过平凡地生活。
“你们在二十多岁的年纪都在想什么?你们那时候对未来和社会有什么样的思考?”
结果是有些出乎我意料的,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几乎没有什么具体想法的。有份稳定的工作,能吃好喝好就挺开心了。
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体制内领导,老板,教授,而当初的想法仅仅是:
单位让我来我就来了;
朋友说干这个能挣钱就干了;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随便做点小买卖;
或者是不想回农村种地所以就好好念书。
然后一切就似乎随着自己的努力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因为他们自己确实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一方面是有“高考”这个梯子,还有一方面是大量的市场空白,大量的蓝海,他们亲眼见证了过去中国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
而现在呢,互联网的开放打开了这些年轻人的眼界,看到了很多本不属于普通阶层人的生活而心生向往之心,另一方面,也看到了阶层的固化、经济发展的趋势、行业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预判,所以他们相信:
很多事情早已经注定了,未来不会有什么巨大的改变。
“高考”已经不再是改变命运的梯子了,有钱的可以选择出国买文凭镀金。创业呢?
20年前,1999年,北漂的郭德纲还可以在北京租下自己的场地创业,那时候,二环的房价才2000一平,
20年后,2019年,北京二环的房价已经涨到了80,000一平,北漂的年轻人还没开始奋斗,就要被赶出六环以外了。。。
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奇迹,没有这么快发生”。我觉得自己不对劲的地方,正是这种佛系思想让我渐渐的放弃了对生活的期待和在不断奋斗中时刻闪现的希望。
感觉自己好像变懒惰了,凡事不争不抢,没有经历过什么大事却好像“看透”了一切,将自己打造成不会愤怒,不会崩溃,不会绝望,也同样不会喜悦、不会兴奋、不会紧张和期待、不会情绪波动的人。
而我相信正确的道路,应该是如同新世相张伟所说:
意识到自己连命运都无法依赖,不相信有美好的事情在等着自己,把每一步都当最后一步来走,踏踏实实地寻找每一丝变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