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教师  经纪  系统  参数    蒸汽 

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聚焦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dgaty.xhstdz.com/mobile/quote/64864.html

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聚焦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

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聚焦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

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是什么样子?

是科技的,绿色科技与绿色产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助力和重要增量。

是互鉴的,世界各国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命题作出回应,形成丰富多元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

是合作的,各方相向而行,认真履行国际公约,汇聚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

10月19日至20日,以“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为主题的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举办,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方案和思考。场内外的多个瞬间,充满“绿”意。

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现场。王毅 摄

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现场。王毅 摄

瞬间一 绿草坪上交流热烈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主题演讲领域广泛,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与顶层设计、绿色生活方式、城市和企业减排案例、讲好生态文明故事等多个方面。

会议间隙,意犹未尽的嘉宾们抓住宝贵的茶歇时间交流交友,会场外的绿草坪上人头攒动。

洱海论坛已连续举办4届,“洱海经验”成为全球城市近郊湖泊治理的新标杆。“十四五”以来,大理州聚焦治湖更加科学、措施更为精准,建立了覆盖洱海流域的“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洱海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平,湖体透明度提升至2.29米,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

洱海的魅力何在,洱海将携手各方去往何方,依然是大家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阿德林娜·桑托斯-博尔哈表示,湖泊是全球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洱海,我实地看到了科学家、农民、企业之间密切的合作,洱海的水质通过科学的方案得以改善,洱海治理为全球湖泊实现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面镜子。

《马赛人报》社长利奥·普格特第一次来访中国,在这几天的云南行中,以他为团长的法国媒体人与云南的国际传播媒体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云南的城市和生态有了初步认识,对于媒体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作用也有了更细致的思考。“事情没有发生在我的花园里,我是不是就不用管它?”这是他们报刊近年来报道生态环境案例时经常收到的来自民间的疑问。在他看来,报纸不仅是评论者,更是生活方式变革的参与者。在他们发起的“乐活倡议”里,邀请读者拍摄身边的植物、动物和菌类寄给报社,刊登时附上科学家的科普和解说,能够让生态问题变得更加鲜活可感。

媒体朋友们在草坪上围住湖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美国籍教授杰拉德·约瑟夫·怀特,讨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意义。“如果想让更多人知道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就要在学校里设置相应的课程。洱海论坛汇聚了与保护生态有关的有识之士,让政府、学界、企业、公众之间加速达成共识。”怀特说。

洱海畔碧水与民居相互映衬。王毅 摄

洱海畔碧水与民居相互映衬。王毅 摄

瞬间二 “海藻碳汇”成为关注焦点

此次论坛上有很多节能减排的小细节,如共享单车、无纸化材料、少用空调等。海藻碳汇,也成为大家频频搜索的关键词。论坛上,启动了共话蓝碳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海藻碳汇合作项目。碳中和,在各流程中被认识和实现。

海洋碳汇又称“蓝色碳汇”,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也是实现碳减排、解决区域海洋环境问题以及增加“绿色收入”的有效途径。海藻被视为最重要的海洋碳汇来源之一,大型藻类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具有固碳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的独特优势。

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中国藻业协会、印度尼西亚海藻协会的支持下,携手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海峡等共同完成印尼海藻碳汇项目,实现了“以我为主”的国际自愿减排机制首次探索。海藻碳汇产品由兴业银行福州分行购买用于抵消此次洱海论坛碳排放,助力实现论坛全过程碳中和。

近年来,一些国家正在尝试将碳足迹管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处长、双碳研究院院长于洁认为,碳足迹认证对消费者来说是传递信任、引领绿色低碳消费、保证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同时有助于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提升绿色与低碳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

洱海风光秀丽。王毅 摄

洱海风光秀丽。王毅 摄

瞬间三 “我想站起来和大家交流”

主流媒体是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主体,但不是唯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全景传播”分论坛上,媒体、智库、企业代表列举案例、畅谈想法。从事公共关系和传播咨询的博雅中国高级副总裁刘元媛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亮相:刚才大家都坐着交流,但我想站起来。

为什么站?聊传播话题时,希望在姿态、眼神、内容上和受众充分互动。只有更贴近受众,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不只是我说你听。

关于贴近,在场嘉宾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多样而勇敢的探索,也吸引了不少同行来取经。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认为,应该更加关注文化和民生,比如讲到洱海,不单是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实践给民众带来的获得感,除官方之外,还要注重运用市场的力量和规律助力文化交往和互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何祖坤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建设中柬文化走廊、打造景迈山名片、推广“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三部曲,在海内外唱响云南绿色之歌的生动实践和成果。澎湃新闻编委、北京新闻中心主任吴玉蓉带来许多经过受众检验的好故事,为找准生态国际传播的切入点带来启示。

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大理分中心在分论坛上揭牌,上线“This is Dali”英文海外社交媒体矩阵。大理将以洱海论坛为新起点,为世界“打开”更多大理的盲盒。

瞬间四 科技小院再次“出圈”

在“持续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打造农业绿色产业链条”分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代表吴乾韬介绍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案例,一边推动经济发展、一边致力环境保护的科技小院再次“出圈”。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牵头在大理依托科技小院将政、产、学、研、用多主体融合,把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农民可用的田间技术,帮助洱海流域的农民科学种田、持续增产增收。小院模式备受各国关注。

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金盛对澜湄流域推进小农户农业绿色转型很上心,他分享了泰国推进小农户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实践。“可持续农业实践对于泰中两国来说都是探讨的重要议题,发展可持续农业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作者:王欢 李玲 李丽)

声音

尼加拉瓜驻华大使迈克尔·坎贝尔:

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实施了开创性的生态项目,包括大规模植树造林、红树林生态恢复等,创造了很多绿色就业机会。我们期待与中国合作,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尼加拉瓜可以借鉴中国在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技术方面的经验,提升当地农业生产率,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

亚洲象“北上南归”的动人故事让我理解了云南的生态哲学,在保护人类、发展城市的同时,还保护了野生象。人类在改善生活方式方面做了许多努力,现在应该给予自然更多的关注。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十分重要。

马耳他驻华大使白瀚轩:

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地中海地区也面临着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改变消费和生产模式的挑战,而这一切都处于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衰退的背景下。洱海论坛的举办进一步表明,中国始终致力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并积极参与到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之中。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欧意玛:

“多样性”“美丽”“令人兴奋”这3个词用来描述云南非常贴切,这也是我喜欢云南的原因。云南的民族丰富多样,景观地貌的多样性使得云南独一无二。从少数民族文化、村庄、湖泊中,也能感受到云南的美丽。当地人民精神面貌昂扬,人们都想齐心协力保护好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

绿色生态农业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它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循环经济模式,采用生物防治和有机耕作方式,保护土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还能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地球环境学堂教授渡边绍裕:

位于滋贺县的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自2003年以来,当地一直在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旨在与包括琵琶湖在内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通过利用循环灌溉设施对农业排水进行再利用、减少化肥施用并防止地表径流等措施,减少进入琵琶湖的污染负荷。(李玲 王韵雅 整理)

骑行中感受洱海之美

10月20日一早,洱海生态廊道上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参加“守护蓝色星球”大理公益骑行活动的中外嘉宾们做完热身运动后,纷纷佩戴好头盔加入了骑行队伍。

本次骑行活动是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配套活动,设置了3.5公里和8公里两个组别。

沿途绿树成荫,骑手们可以看到附近村庄的白族民居和近岸水面上连片盛开的海菜花。到达3.5公里处的补给点,大家停车休息并拍照打卡。

尼加拉瓜驻华大使迈克尔·坎贝尔说:“大理是一个如此美丽的地方,当地政府在恢复湖泊生态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我们国家的尼加拉瓜湖是中国最大湖泊的两倍,可以借鉴这次参会学习到的很多保护经验。”

“相比全国同级别的旅游城市,大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企业代表李旻深有感慨。

在8公里骑行终点,民宿、咖啡店、餐饮店、旅拍婚拍等多样化业态为周边村子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也给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和收入途径。同行的工作人员向嘉宾介绍:“经过政府、经营者与村民共同完成污水管网改造工程,避免污水直接排进洱海、造成污染。”

骑行之旅中,嘉宾们不仅亲身领略了大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直观感受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和谐共生。(作者:李丽 段苏航)

记者手记

共同讲好生态文明故事

洱海如镜,碧波荡漾。本届洱海论坛的主题“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行动指南,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英语主播,记者有幸首次参与本次论坛,用笔和镜头记录这场思想盛宴的点滴精彩。

权威性与国际性,是此次论坛给我的最深印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学者,国内外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企业高管的参与,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力和智慧,也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位外宾带来的国际视野和绿色发展经验,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专业性与分域性,使得论坛的讨论更加深入和具体。4个平行分论坛分别聚焦水体治理、绿色农业、企业低碳发展、生态建设国际传播等议题,汇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智库。

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阿德林娜·桑托斯-博尔哈带来了丰富的湖泊可持续管理经验;诺贝尔奖得主欧意玛教授的发言,描绘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中国铁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兢展示了企业通过文旅融合推动绿色消费的创新实践。

会场门口,那些披着绿色植被的动物造型装饰活泼而生动,似乎在诉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这让我思考,绿色低碳,不仅仅是论坛的主题,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企业作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是绿色转型与绿色创新的关键推动者。论坛现场发布了《全球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洱海)倡议》,呼吁全球企业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践行环境社会责任、共同建设全球生态文明。

低碳办会理念的实践,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倡导绿色出行,鼓励距离较近的参会人员选用酒店附近的共享单车出行;提倡节约用电,会场适度调高温度或不启用空调;提供电子议程,减少纸张使用……每一项举措都是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践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蓝色碳汇这个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新兴领域,让我看到了国际合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巨大潜力。

大理特色手工艺品吸引嘉宾。王毅 摄

大理特色手工艺品吸引嘉宾。王毅 摄

论坛期间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无论是“洱海这十年”图片展的生动呈现,还是非遗展览中瓦猫、木雕、银器等大理特色手工艺品的精彩亮相,都让我深刻感受到,生态与文化的交融是如此之美。

自2021年创办以来,洱海论坛已不仅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舞台。

作为媒体人,分论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面推进 全景传播”让我感受颇深。如何链接不同的参与主体,更全面、更深入地向世界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和显著成果,是我们媒体人需要不断探索和践行的课题。(作者:郭瑶)

本文地址:http://dgaty.xhstdz.com/quote/64864.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dgaty.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