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维度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dgaty.xhstdz.com/mobile/quote/61485.html

  摘 要: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历史地看,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包括发展主体、发展内容、发展特征三个基本维度。其中,发展主体包括国家(区域)、群体、个体三种类型,在发展中需要不同国别的不同群体与个体主体的理论创新和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内容有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三个部分,发展理论体系需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念,发展学科体系需要“大马克思主义”观的视野,创新话语体系包括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表述和主体性理论。发展特征包括时间二重性、空间二重性和境界高远性三个方面。据此,可以科学地把握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对象和理论新形态问题。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维度

  关键词: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发展内容;发展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操奇,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命题,并且自觉实践了这一命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增添了重要成果,是着眼于21世纪人类发展的时代精华。对于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言,要想成就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事业,首先应该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一命题的基本维度。

  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正在生成的新范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现在很难“下完整准确的定义”[1],并且为时尚早。如果现在就对其过早界定容易使其僵化、窄化、细化和碎片化。应该假以时日,“在未来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互动中,逐步厘清其内涵和外延”[1]。同样道理,对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种极具生成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为了保证它的整体性、开放性、发展性、时代性、实践性和未来性,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主张首先需要搞清楚依靠谁来发展、发展什么内容、发展后的样子即发展后的理论特征三个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科学地深刻地掌握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版图、理论谱系、理论境界,避免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时只见树木,盲人摸象。此外,从科学的叙述方法来讲,本文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一般泛指复数的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具体情况下特指单数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1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体

  探索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时空谜底,首先要从发展和创新主体来把握其主体面相——依靠谁来发展和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和世界观,首先当然存在一个创立者和发展者的问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与空间维度的进一步延伸,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理论馅饼。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单数的特指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复数的泛指的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体。作为复数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立足本民族21世纪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理论形态的21世纪社会实践,是世界不同国家(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化、时代化、个体化之后的理论形态。因此,依据发展主体的这种不同属性,可以将其创新和发展主体区分为国家(区域)、群体、个体。

  1.1 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包括不同国别主体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复数的总体的马克思主义。当我们讨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时,实际上我们说到的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又是当代世界范围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仅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要求,而且反映世界其他不同国家和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 [2]可以用一个公式来形象地展示其主体版图:21 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迅速复兴,尤其是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持续的“马克思热”。21世纪社会主义思潮一波接一波,共产主义思潮方兴未艾。所以“考察世界范围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还要考察马克思主义在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发展。” [3]

  第一,从国别和区域分布看,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区域)主体主要分布在以下四大区域:(1)21世纪欧陆国家主要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2)21世纪英语国家主要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3)21世纪原苏东国家主要包括苏联、中东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4)21世纪亚非拉国家主要包括中国、日本、越南、老挝、朝鲜、非洲国家、拉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4]

  第二,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首先,从发展主体的数量和理论成果的实力来看,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当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绝对主体,是最大的增量。当代中国不仅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且也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场”[5]、主渠道、主平台;中国共产党人(领袖和政治家)不仅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且也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小提琴手、主角[5]、主力军、领衔主演。其次,单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特指“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复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则是指“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这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探讨、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同时应该注意“应通过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意义”[3]。另外还必须说明的是,“不能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代替发展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并在理论上停留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是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升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 [3]。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范畴本身就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双重理论成果。

  1.2 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两大群体主体

  毋庸置疑,无论从方法论还是具体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都是一个整体。但是,历史地客观地具体地看,它“客观上是由共产党领袖群体和广大马克思主义学者群体分别进行研究和发展的” [6],可以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例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党指导思想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学术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所以,相应的,从群体所属界域/别(政界与理论界学术界)来看,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有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两大群体。两大群体在研究方法、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发展路径和研究侧重点方面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二者可以进行良性互动,“共同为繁荣作为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贡献各自的理论智慧” [6]。

  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群体之间的政学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可以分为同一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与马克思主义学者之间的政学良性互动和不同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与马克思主义学者之间的政学良性互动。一方面,共产党领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工作者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指导思想,“一国两制”“改革开放”“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等等政党领袖的理论话语广泛地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学术界的学者们主动吸收并且对这些话语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学者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官方马克思主义提供学理支撑”[6]。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袖和党的文件所借鉴。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界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缩小指令性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取向改革”观点,“宏观调控理论”,“要重视环境和构建生态经济学”观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运行和实现形式”观点[6]等。此外,国内外学者关于“治理”的研究成果亦为“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治理)国家”这一重大国家治理理论所吸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为“建设什么样的文明、怎样建设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等提供了更多的观察视角。总之,上述二者的良性互动,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贡献了重要的理论智慧。

  二是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之间的党际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的理论宣传外交可以通过参与政府外交、跨国双边政党交流、多边政党合作,来整合所有资源,协调各方国别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从而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行动,以“中国梦”和“各国梦”的相通共赢,创造良好政治生态。事实上,对于马克思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政党而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大的成果当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对老挝人民革命党、越南共产党、古巴共产党、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日本共产党、希腊共产党等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三是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之间的国际学际良性互动。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创立(办)数百家组织机构、学术期刊、学术论坛、学术网站。他们主要研究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激进左翼思潮等等[4]。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对我国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进程中主观因素的作用;加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本性和功能的理解;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群体科学地、现实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提供了思想资源。所以,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加强交流、合作和互鉴,不应“唯我独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有自信有能力与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展开对话,有胆识有魄力去创立和推动“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创新推上新境界。

  1.3 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召唤个体主体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还特别需要个体主体贡献他们的理论智慧。个体主体的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和理论创新,是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三种个体主体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世界级)思想家个体主体。历史地看,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等思想家,都做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7],为我们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树立了伟大的榜样。(2)政党领袖(政治家)个体主体。包括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政党领袖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积极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的时代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3)广大理论工作者。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被习近平称赞为“名家大师”[8],都为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创新。

  毫无疑问,21世纪的思想家个体、政党领袖(政治家)个体、广大理论工作者个体都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将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方面各自贡献自己的理论智慧。在培育能够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个体、政党领袖(政治家)个体和名家大师(专家)个体等方面而言,我们还需要:

  一是积极实施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个体、政党领袖(政治家)个体、广大理论工作者个体培养工程。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8]这种现象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根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相配合,延续性地实施“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工程”,同时创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名家大师(专家)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造就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马的意识形态家和战略理论家[9]。

  二是在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8]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理论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必须完整地系统地刻苦地精研原著,吃透原理,做到融会贯通,又坚持在“通读”“精读”基础上进行“研读”从而达到“精通”的境界,从而加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基本功。此外,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历史上,列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实践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包括帝国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立了以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成果——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是在潜心钻研积极回答当代人类社会和当代中国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是思想之母”,而现实问题是创新之父。马克思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究现实问题“无产阶级如何解放”“人类社会如何发展”“资本主义往何处去问题”,最终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了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也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发展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抓住21世纪之问,即带有根本性、基础性、重大性、轴心性、核心性特征的问题。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维护问题,新形态资本主义的批判问题如金融资本主义批判、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生物资本主义批判、新自由主义批判等等。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这些“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都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就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着力点、着重点。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传统与现实、世界与中国、中国道路与人类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根基,以深刻的历史洞见、宽广的世界眼光、强烈的使命担当,以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解答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积极推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

  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终必然落实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主体身上,最终必然依靠这些具体的个体主体。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鲜活的个体还在生成培育中,在发展壮大中,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大力发展壮大名家大师(专家)个体,合力助推政党领袖(政治家)个体,重点培育思想家个体。当然,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不同国别主体的不同群体主体和伟大的个体主体贡献他们的理论智慧,也需要他们之间持久广泛深入的良性互动。

  2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含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因此,要想现实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必须先把握好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一般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构成其六位一体的复杂有机体。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发展其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三方面主要内容。

  2.1 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密切联系实际的理论体系。从理论领域分布看, 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是多方面的展开,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传统板块。要想在理论的体系性、整体性、完备性方面科学地把握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理念。

  “马克思主义+”代表一种新的知识理论生产形态,即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用。所谓“马克思主义+”更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和方法论意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知识和理论相互融合,更意味着各种理论和知识的马克思主义化,更强调各种理论和知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生产出来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目的和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生产出的新知识和理论,才是真正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传播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不同学科和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化完成知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升级。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理念,还需要改变目前学术界理论界存在的“of马克思主义”(各个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现状,在积极发掘、整理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基础上,在各个理论领域,创新和发展包括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生态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文化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基础理论组成的整体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2 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要搞好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21世纪的学科体系建设。学科是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基石,是理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遵循现代性逻辑,学科建设是一种组织化的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专门知识的学术生产和创新模式,是一个与现代性、组织方式、科学管理密切相关的课题。就中国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现状而言,“其布局一定程度上存在‘大而欠强’;学术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宽而欠精’;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存在‘杂而欠专’;教学支撑一定程度上存在‘全而欠深’;资政服务一定程度上存在‘做而欠优’”[10]。当然,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独有的贡献,因为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应该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包括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多方面。应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发展基础,明确学科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清学科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科学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和科学设定学科发展目标,最终在布局上做到“大而强”,学术研究做到“宽而精”;人才培养做到“博而专”;教学支撑做到“全而深”;资政服务做到“快而优”。

  其次,从学科领域发展看,我们应该以一种“大马克思主义”观的视野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应该是以三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以各社会科学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为辅助或补充的多层次的立体结构。”[3]树立一流的学科建设理念、做好一流的学科建设规划,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学科优劣势分析,探求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路径,研究制定改革举措和保障机制等,夯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前沿问题研究;落实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专题史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学理性、共识性、整体性、专业性、创新性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需要开展各国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做实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史料研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理性、专业性研究;另外大力发展“中共党史”学科,搞好党史党建研究等。

  2.3 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所谓话语就是关于事情(事物)的合法性说法或权力叙事。这种说法或叙事帮助某些社会团体依据某些约定的规则将其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传播到社会中,以此确立其某些合法性,并确保这些约定的规则、意义和价值能够被其他团体所认同和同意。每个时代都有反映这一时代的话语体系,但是,目前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还不能充分表达和反映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必须创新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话语体系,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与我国大国地位和大国形象还不匹配的话语形势,打破当下国际国内某些人士戴着的“有色眼镜”,改变某些人士的偏见、歧视和敌视,积极构建各种话语权来维护意识形态主动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8]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根本标志:是否具有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表述和主体性理论三个特征。

  一是标识性概念。“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8]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首先必须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所谓标识性概念,是指某学科所特有的基本话语性词汇。一门学科只有创立了500-800个标识性概念才算具有成熟的理论体系。“标识性概念”是该门学科的“话语细胞”,也往往是重大理论体系经过沉淀、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有了标识性概念才可能有逻辑严谨的命题和理论体系以及独一无二的话语体系。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首先需要深入地科学地阐释既有的一级标识性概念。我们成功地创造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等一级标识性概念,在21世纪需要对这些概念加强政治性、逻辑性、科学性、学术化、大众化、时代化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在话语世界里的定盘星、主心骨和指南针作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还需要继续创造一批批二级标识性概念。进入21世纪我党先后创造了对一级标识性概念起强大支撑作用的二级标识性概念如“新时代”“中国梦”“治国理政”“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性”“亚洲新安全观”等等,它们合在一起形成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准确反映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话语体系。

  二是原创性表述。原创性表述要求一种“术语革命”。恩格斯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1]32。这种“术语的革命”可以说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标志。马克思通过构建彻底的术语革命和全新的话语系统来创立新世界观,建构崭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着力推进这种“术语革命”,提出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国际传播中引发热烈反响的话语。例如,“枪杆子里出政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原创性表述有很多种方式,首先是在发展和阐发前人已有的话语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完善性话语表述创新,例如习近平提出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表述。其次是在整合提升前人的理论话语成果的基础上完成整合性话语表述创新,例如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开放融通”“文明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等等表述。再就是原发性话语表述创新,是在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提出新的话语表述;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包括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公共产品、命运共同体、义利并举、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共商共建共享、以点带面、统筹协调、国际产能合作)“中国梦”“治国理政”等等,都是21世纪深具中华特色的原创性“新表述”,打造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基因的话语体系。

  三是主体性理论。主体性理论首先表现为坚守话语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灵魂主体性。创新的21世纪话语体系的灵魂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离开了“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21世纪和新时代的话语就无法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当然,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可以在保证继承马克思主义核心基因的基础上对人类成果做部分“基因编辑”,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主体性理论其次应该恪守话语表述的民族主体性。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主体性创新应该以“不忘本来”为坚实基础,“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8]。既借助中华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传统,打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特有概念体系、表达方式,又借鉴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例如“枪杆子里出政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三大“法宝”“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基础上,打造具有马克思主义灵魂、时代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基因的话语体系。

  当然,除了具有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表述和主体性理论三个特征之外,还应该具有融通(中外)性。具有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民族主体性的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表述还必须是国内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能够“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我们在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实践中需要把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基因相协调之外,也应该注重把我们独特的发展优势上升为人类文明形态,融通中外,从而为世界变革提供中国智慧。

  3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征

  以“21世纪”这样的限定词来命名马克思主义,展现了中国人融通历史的理论雄心、面向未来的理论规划、生成未来的壮志豪情。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世界历史的眼界、时空交织的视角,由更多关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对象)建设发展或资本主义国家(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对象)的批判拓展到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了理论境界上的升华。所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需要思考它的时间二重性、空间二重性和理论境界的高远性等等发展后的特征。

  3.1 时间二重性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时空二重性,必然是扩大时间和空间双重视角后正在生成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点首先体现它在时间方面展现的当代性与未来性的辩证统一。“它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注点由历史和当下移向未来”[12]。一般来说,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指马克思主义在 21世纪将要达到的理论形态,也指这一理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更指马克思主义未来百年发展的趋势、前景及意义”[2]。在讨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时,我们往往习惯于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里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动词,因此我们首先要思考它的理论时态(时和体两方面内容构成)。所谓理论时态就是理论体系的时和体的综合。时态包括动作发生时间和动作执行情况,时是理论生成时所用的时间基点,体是在这个时间基点理论生成的状态(正在进行、已完成、皆是、皆非)。具体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现在进行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则是一种将来完成进行时(当然是限定在“21世纪”这个时间段)。通过分析它的理论时态,我们进一步发现其时间维度复杂的当代性与未来性辩证统一的发展特征。

  3.2 空间二重性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二重性,其次体现在其空间方面展现的中国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上文已经指出复数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之总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以“21世纪”这样的限定词来指示和命名的,偏重于从“世纪”100年的时间大跨度和历史意识与“全球/世界”的空间大幅度和全球意识来认知和规划未来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实现了从一国转向世界,也更强调对世界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在时空上的双重发展”[13]。从时间轴上来划分:马克思主义历史形态可以分为19-20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后者在空间轴上既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剩余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剩余21世纪全球/世界马克思主义。

  3.3 境界高远性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种新高度、一种新境界。习近平在谈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时,多次在上下文提到了“新境界”的问题。“新境界”一词为我们突破仅仅从时间意义上去理解和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做出了重要的提示。从理论境界来看,成熟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该具有突出的高远性新境界。

  理论新境界的高远性首先表现为理论问题的高阶性,就是从中国性、世界性和人类性相统一的高度对时代之问尤其是21世纪之问的积极科学解答。人类进入21世纪的历程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时代之问,面临的问题多如牛毛,我们要善于抓住“21世纪之问”(即带有根本性、基础性、重大性、轴心性、核心性特征的问题),然后做出积极有效科学的解答。作为时代精神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然必须回答“21世纪之问”。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实现了从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共产党和怎样建设共产党”“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怎样建设国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提升到积极面对21世纪世界性问题“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从人类高度思考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和怎样建设美好和谐人类社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实现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关怀人类、着眼当代、面向未来五大统一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就是实实在在对“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21世纪之问”的积极解答,这一命题的提出使得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层次获得了既接地气又一次占领了理论制高点,这是极为重要的理论新境界。

  理论新境界的高远性还表现为理论眼光的深远性,它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的长度,用“世纪”这样一个大历史尺度的时间概念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用更深远的理论眼光来思考和把握人类、国家的未来发展问题。既是一种立足当下的命名,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命名。从时间轴上看,我们正在和将要经历的伟大时期,也是作为解答21世纪之问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将会指导的重大历史事件:在2018-2021(建党一百年)-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49(新中国成立一百年)这个时间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中国人民将在这一时间轴上,发展增量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高伟大的理论供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深远的理论眼光,担当的理论使命和背负的理论宗旨、表现的理论自觉,都展示出囊括宇内的理论信心和吞吐世纪的理论气概,从而使其理论境界发生质的飞跃。

  4 结语

  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4]66421世纪马克思主义把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终点作为出发点,遵循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规律,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规律,展露出自己的新面相: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单数特指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复数泛指的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体。作为复数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和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化、时代化、个体化之后的理论形态。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依靠不同国别主体的不同群体主体和伟大的个体主体贡献他们的理论智慧,也需要他们之间的持久地广泛地深入地良性互动。从发展的对象来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三方面。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世界历史的眼界、时空交织的视角,由更多关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对象)建设发展或资本主义国家(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对象)的批判拓展到积极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了理论境界上的升华。所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时间二重性、空间二重性与境界高远性等等发展特征。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体现其高度的理论自觉、坚定的理论自信和强烈的理论使命感以及豪迈的理论气概。遵循问题-实践-理论-话语-问题的发展逻辑历程,遵循如下三个发展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宽阔的眼界审视当代世界”,“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最终必然“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8]。

  参考文献:

  [1]陈锡喜.深刻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N].中国教育报,2017-06-15.

  [2]陈锡喜.关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6(8):4-10.

  [3]梁树发等.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路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3):35-42.

  [4]王凤才.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J].学习与探索, 2017(10):1-13.

  [5]胡涵锦.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4-26.[6]王中保、程恩富.多层面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9):53-61.

  [7]汪信砚.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三题[N].光明日报,2017-07-2.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5-19.

  [9]陶文昭.论中国学术话语权提升的基本因素[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5):13-17.

  [10]靳诺.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纪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10周年[N].人民日报,2016-01-10.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梁树发.历史经验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望[J].理论视野, 2016(5):21-30.

  [13]钟明华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价值与建构[J].探索,2018(2):5-12.

本文地址:http://dgaty.xhstdz.com/quote/61485.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dgaty.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