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参数  系统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游牧帝国——4世纪北魏帝国的军事及政治模式探究

   日期:2024-09-19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dgsw198.xhstdz.com/news/21152.html
核心提示:文/兴亚社前言:北魏上承五胡十六国,为(386-542)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后世的中国历

文/兴亚社


前言:北魏上承五胡十六国,为(386-542)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后世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分有趣的是,对比北魏及后世的蒙古帝国(不是元朝),可以清楚地发现两者所具有的游牧共性,与其他的五胡政权不同,,笔者更愿意将早期的北魏称之为“游牧帝国”或“4世纪的蒙古帝国”那么。为什么说他们具有相似的特点?北魏帝国的早期军事模式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为你一一道来。

?

?

一?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

与一般人的印象不同。所谓的五胡十六国,除个别外,大部分是由已经内迁很久或是汉化程度很深的少数民族所建立,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模范汉族政权,“置百官”“明刑法”,甚至在文化上也具有很深的汉化痕迹。比如鲜卑中的慕容部因喜欢带汉族的歩摇头饰,被称为歩摇或慕容鲜卑,(“慕容廆,昌黎棘城人?(?今朝阳北)?。曾祖莫护跋,于魏初率其部入局辽西,从司马宣王?(?即司马懿?)?讨公孙渊,拜率义王,始建国于大棘城之北。见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意甚好之,遂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十六国春秋》)。这些民族,大多与汉人没什么明显区别,可以这样说,五胡十六国虽然在给北方人民带来了深刻的灾难,但是并没有造成北方的文化断层,也没有带来彻底性的政治及军事模式的变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拓跋鲜卑,众所周知,鲜卑是作为一个民族集团而非一个部族记载于史书中的(鲜卑的概念更类似于西方历史中的日耳曼人)。用大白话说,鲜卑中的诸多民族除了都叫鲜卑之外,彼此间的文化风俗差异都十分巨大。拓跋鲜卑是鲜卑六部中的一部。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是鲜卑部落中汉化程度,文明程度最低的部落之一。拓跋鲜卑大致起源于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据《魏书·序纪》载,鲜卑之先“积六十七世”,至拓跋氏远祖拓跋毛时(约在公元前2世纪后期至1世纪前期左右,相当西汉武帝在位期间),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所谓“国”,当指氏族集团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较小的家支。毛则是部落联盟的酋长。毛下传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约公元1世纪前期),正值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至“大泽”,即今呼伦池(达赉湖)。由于地“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泽地带),谋更南徙,未行而崩”。后又经六世,至拓跋邻时,一方面“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即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连同拓跋氏形成“鲜卑八国”,后邻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伦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随着拓跋氏社会的发展,部落首领为掠夺财富,扩张势力,就必然向南扩展,遂准备第二次南移。由于年老体衰,乃以位授子拓跋诘汾。诸汾遵命率众南迁,几经险阻,才到达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这里水草丰美,树木繁茂,是牧猎的好场所,并接近了中原文化。诘汾统领部众南迁时,约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后,即东汉桓、灵二帝之际。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形成了新的拓跋鲜卑部族。在拓跋力微统治期间(219-277),拓跋部落吞并周围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除了帝室十姓外,其它异姓诸部(基本都是游牧民族)加入拓跋联盟的有75个(一说68姓)姓或部落成分。可以说是一锅大杂烩。在拓跋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统治期间,又吞并了许多部落。开始积极参与中原事务。到了拓跋什翼健在位的338年,正式称王建国,即北魏的前身代国(338-376)。开始了拓跋鲜卑政权的第一步。376年被前秦所灭。十年后(386),拓跋什翼健的孙子拓跋珪乘前秦灭亡,返回故地,重新建立代国,后改国号“大魏”,即北魏。

? ? ? ? ? ? ? ? ? ?

?

二?拓跋珪时代的拓跋鲜卑

4世纪早期的拓跋鲜卑,比起一个具有完整政治结构和组织性的政权,更像是一个披着文明政权外衣的结构松散的游牧部落联盟,如在拓跋猗卢统治时代,拓跋鲜卑就“分国为三部”,三位首领各行其政,都拥有自主权。尽管拓跋猗卢曾一度“总摄三部,以为一统”,拓跋什翼健也曾称王,“置百官”但是,仍然沒有完全摆脱浓厚的游牧民族色彩。如在370年代,前秦苻坚与代国使者燕风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


“坚曰:"卿辈北人,无刚甲利兵,敌弱则进,敌强则退,安能并兼邪?"凤曰:"北人壮悍,上马持三仗,驱驰若飞。主上雄隽,率服北土,控弦百万,号令若一。军无辎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胜也。"坚曰:"彼国人马多少?"凤曰:"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卿言人众则可,说马太多。"凤曰:"云中川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凤还,坚厚加赠遗。”《后魏书》

? ? ? ? ? ? ? ? ?

?

“轻行便资,因敌取资,”(没有后勤,全靠抢劫获取物资)“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秋天马肥时出兵)等语句显然显示出了代国浓厚的残余游牧色彩。拓跋珪上台后,为了快速的政权化,作出了一些努力。如解散旧有的以血缘部族为纽带的游牧部落,让他们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户籍的民众)。如《魏书 》 卷一一三《 官氏志 》云 : “登国初 , 太祖(拓跋珪)散诸部落,始同编民。” 《魏书》卷二《太祖纪》 又云 : 登国元年“二月 , 幸定襄之盛乐 。息(解散)众课农” 。甚至仿照汉族政权进行大规模的屯田活动。如《 魏书 》 卷一一 O 《 食货志 》云 : “ 太祖定中原 , 接丧乱之弊 , 兵革并起 , 民废农业 。方事虽殷, 然经略之先 , 以食为本 , 使东平公(拓跋)仪垦辟河北 , 自五原至于桐阳塞 (今包头东)外为屯田。”当然,这些解散部落的行动不可能一蹴而就,终北魏之世,一直在进行。除此之外,旧有的代国体制也显示出了浓厚的游牧色彩,“其诸方杂人来附若 , 总谓之乌丸 ,各以多少称酋、 庶长, 分为南北部 , 复置二部大人 以 统 摄 之。时帝弟瓤监北部, 子实君监南部, 分民而治 , 若古之二伯焉。”《魏书·官世志》这套政治机构 , 仍以部落为其基础 , 虽采用一些魏晋官号 , 而大大小小的部落酋长仍保持其 权力 , 特别是南北二部大人 , 权力仍次于代王。拓跋珪上台后,仍然基本沿用这套政治体制。“ 太祖登 国元 年 ,因而不改 , 南北犹置大人 , 对治二部 。”(同上),尽管也“初建台省,置百官”,模仿汉族的三省制(三省六部的前身)但由于鲜卑贵族的反对和对汉人的不信任,毫无实权,基本是粉饰门面。实权则掌握在由鲜卑各部贵族组成的所谓“八部大人”“八部大夫”手中。“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魏书·官氏志》),他们“各有属官”,分别统帅鲜卑军队。参与军事机密和重大决策。以皇帝为首,有八部大夫参加的会议,就是当时的最高军事决策中枢和权力中心,基本将汉人排挤在外。拓跋珪的在位时间较短,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带有浓厚的游牧残余,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北魏的游牧性质。因此,4世纪的北魏帝国在政治上,仍属于一个游牧性质的政权。

? ? ? ? ? ? ? ? ? ? ?

?

三 北魏早期的军事模式

不仅在政治上,在军事上,早期的北魏也有着浓厚的游牧色彩。第一,军队基本都由鲜卑部落民组成。北魏早期的军队分为皇帝直接掌握的中军及地方的镇兵(镇戍兵),中军由前期的部族兵发展而来,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在几位中军将领的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领部落”多次出现,几乎人手一份。如《魏书》 卷二五 《长孙嵩传》 云 : “ 父仁 , 昭成为南部大人。”… (嵩) 年十 四 ,代父统军。。。。”《魏书·楼伏连传》记载 : “ 楼伏连 , 代人也 。世为酋帅。… …年十三 , 袭父位 , 领部落。太祖初 ,从破贺兰部 。又从 平 中山。” 又《陆埃传》 : “ 陆埃 , 代人也 。曾祖干 , 祖 引 , 世领部落。父突 , 太祖时率部民随从征伐 , 数有战功。”这些军队一直为中央所掌握 , 担负着宿卫和对外征战的任务 , 被称为中军。镇兵在夺取河北后设立,主要也是由鲜卑人组成,驻守地方。担任各镇镇将的,主要是拓跋氏宗室或者鲜卑贵族。他们统帅以鲜卑为核心的军队驻屯各镇。镇将既管军事,也管政治,完全是军事统治。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战略战术上,北魏早期也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色彩。首先,“敌弱则进”“敌强则退”“来去如风”。在战况不利时,驱赶军民牲畜,诱敌深入。这一典型的游牧民族在汉匈战争期间就被匈奴采用。如汉降将赵信(不是德邦总管)就曾建议单于转移漠北,诱敌深入,并认为“汉兵既度幕,人马疲,匈奴可坐收虏耳”。在参合陂之战(395年)中,拓跋鲜卑的这一特性也显露无疑,面对来势汹汹的后燕军队。拓跋珪就“悉徙部落畜产西渡河千馀里以避之。”《资治通鉴》诱敌深入,燕军则收降大量没来得及逃走的部落,“燕军至五原,降魏别部三万馀家,收穄田百馀万斛,置黑城,进军临河,造船为济具。”而当后燕军队撤退时,拓跋珪又实行快速追击。“留辎重,选精锐二万馀骑急追之。”,“步兵三十七万,车一万七千乘,铁骑五万三千”)在代国时代,燕风就说拓跋鲜卑“"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见上文),这四十万中,“(拓跋)仪五万骑南攻邺”“冠军将军王建,左军将军李粟五万骑先驱启行”,已有十万明确是骑兵,加上拓跋珪自己的骑兵,显然绝大部分都是骑兵。而且多是无甲或少甲的轻骑。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北魏军糟糕的攻城能力(这一点在拓跋焘时期也没有得到改善)。因缺乏步兵。北魏军在攻打后燕时,多采取长期围困战术。迫敌投降,很少强攻城池,即使强攻,也往往受挫。如396年魏军第一次为围攻中山,慕容宝固守城池,拓跋珪认为“急攻则伤士,久守则费粮”,撤围。397年再次围攻中山时“时以士马少粮,遂罢河间,就谷河间”又再次撤围。最后,还是在燕军出城找粮食时才通过野战击败燕军,迫降中山。奉命攻打邺城的拓跋仪的五万骑兵也始终没取得什么决定性战果。直至398年正月驻守邺城的慕容德放弃邺城逃走后才攻取邺城。这些,都暴露了北魏军队攻城的短板。自然,北魏军的后勤,也基本像游牧民族一样依靠抢掠,就地取食,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掳掠人口。如魏书卷二太祖纪“登国三年(388),车驾西征至女水,讨解如部,大破之,获男女杂畜十数万”“登国五年,袭高车袁纥部,大破之,虏生口马牛羊二十余万”登国八年,帝(拓跋珪)南征薛于部帅大悉佛于王城,。。。获珍宝,徙其民而还”天兴五年(402),“击姚兴,俘其众三万余人”,频繁的掠夺人口的记载,恰恰反映了北魏尚未脱离浓厚的游牧部落的证据。


? ? ? ? ? ? ? ? ? ?

?

总结:

与大多数十六国国家不同,北魏初期无论从政治架构上,还是军事模式上,都具有浓厚的游牧色彩。直至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才有所好转。但是,孝文帝过于激进的改革完全摒弃北魏政权固有的游牧特性,引起汉化程度较低的六镇鲜卑的强烈不满,为六镇起义和北魏帝国的崩溃埋下了伏笔。这个4世纪翻版的蒙古帝国,最终没有像后世的蒙古帝国一样统一中国,而是在激进的汉化政策中走向崩溃,空留后人悲叹。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魏书》(北齐)魏收著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

3《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

4《北史》(唐)李大师李延寿著

5《中国历代军事制度》解放军出版社

6《中国历代军事战略》解放军出版社

7《南北战争三百年》李硕著

8《论拓跋魏国家的产生及其封建化的过程》乌廷玉

9《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杨耀坤


本文地址:http://dgaty.xhstdz.com/news/21152.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dgaty.xhstdz.com/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