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17日,2024青岛·大剧院艺术节闭幕大戏话剧《门第》在青岛大剧院歌剧厅举行全国首演,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连谏同名小说,历经四年打磨、十易其稿,终于以话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票务平台数据显示,该剧提前近一周门票告急,单场余票不足百张,与网红级音乐剧销售情况相当。作为一部着眼于全国巡演市场的新剧,话剧《门第》首演成绩和口碑可谓惊艳。包括莫言、佟大为、包贝尔、吴谨言、王耀庆、郭麒麟等群星接力力荐,体现了该剧的好品质与“好人缘”。
话剧《门第》由青岛市委宣传部指导,青岛体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青岛市话剧院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保利院线将在全国推出数十场话剧《门第》演出,以“保底场次”的形式彰显对这部戏的信心。
作为首部岛城出品、全国巡演的明星版话剧,同时也是青岛大剧院出品的第一部巡演剧,《门第》寄托着多重寓意和多方期待。那么,看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经典的“门第”爱情故事,也看过小说和剧集版《门第》,为什么观众还要看一部话剧版《门第》?在“00后”成为剧场观众的“主流话语”和“嘴替”的当下,《门第》如何注入当代的元素?《门第》的青岛首演是一系列市场研判和艺术思考的起点。
一部戏的内核注入
记者:走入《门第》首演现场,舞台中央为一个写意的“冰窟”,它是一切故事的起点:两位战友一位掉进冰窟里牺牲,另一位决心遵守诺言,让两家的儿女结成夫妻,于是有了何春生、罗小贝的感情故事。门第出身的差异,让两人之间从恋爱到婚姻一路磕磕绊绊,老丈人一家、大舅哥一家、何春生一家的纠葛呈现在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式家庭的烟火生活。
话剧《门第》导演张鹏:著名舞美设计张武的大手笔独具匠心,舞台布景通过旋转呈现“门第”的元素:何家是青岛的老砖房,一米一的小床铺着蓝白格子床单,窄而憋屈;罗家则是个开阔的小二层。这个舞台布景是透视的,你从一个空间看过去可以看到其他空间。布景围绕“冰窟”旋转,它像是两个父亲的承诺,无论转到哪个场景、哪个角度、哪个家庭,都能看到这个戏的“核”。
记者:将以2000年为故事背景的《门第》搬上2024年的话剧舞台,主创团队注入新的戏剧内核。
话剧《门第》导演刘姝辰:“门第”从古至今作为社会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正视不同家庭背景、物质条件、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思想观念冲突,不只是告诉大家有这个现象存在,还要表达人与人之间互换良善、互换人性光辉的那一面。《门第》故事的原点,源于人与人之间善意的付出。尽管两个家庭的走向不同,但这个事件的起点起因是善意,人和人之间的付出和爱是可以弥合《门第》之间的距离。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个剧是充满正能量的。
记者:从首演的“体感”来看,话剧《门第》确实实现了主创的意图。剧中既有市民生活的趣味细节,又有充满情态和动感怄气吵闹,何九华将“何春生”充满挣扎撕扯的内在呈现在观众眼前,邓莎演绎的“罗小贝”则是格调女人的情态。
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剧目制作中心主任彭漪微:我是《门第》的首批观众。这部戏非常震撼,全剧非常连贯,前半部分有很多喜感,感人的地方也让我几度热泪盈眶。舞美设计了很多门、台阶,有不少隐喻藏于其中。最大的感动在于这部戏非常真诚,看懂的观众会很喜欢。舞美与演员的结合惊艳,相信能够打动全国观众。
一部戏的南北兼容
记者:青岛首演之后,话剧《门第》即将走上全国巡演之路。作为一部巡演层面的舞台剧,它应该有着最大层面的共情——“何春生”不只是一个“青岛小哥”,而是让南方北方观众都熟悉的女婿形象。
张鹏:《门第》不只属于青岛,也应该是一部“南北交融”的好戏。这是一个来自全国的演员组成的精英团队,演员走到一起就是文化的碰撞。舞台上,大家发挥各地文化的优势,形成了这部戏独特的气质。到底是管丈母娘叫“阿姨”还是叫“妈”,鱼贩手里一条大黄鱼到底是“活鱼”还是“死鱼”,都能形成关于表演的探讨。我们的主创有南有北,所以,这部戏既有青岛味儿又有全国性,为后续巡演做了铺垫。
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是用当代艺术审美讲中国故事,老百姓都会经历结婚生子,都要经营两家人的关系,何春生就是一个普通女婿,大家在他身上可以找到女婿的共鸣。我们花费很长时间考虑如何适合当下观众,哪怕产生一点点人生启迪也好,最后一定让观众相信婚姻、相信爱情。
记者:由小说、剧集等已有IP改编成话剧,也是近年来舞台创作上的通用模式。改编自山田宗树小说的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改编自太宰治小说的音乐剧《人间失格》分别于今年3月、7月在青岛大剧院上演,一票难求。
彭漪微:从小说、剧集到舞台的改编历程需要综合多重因素。正如连谏老师所说,改编需要原著作者和再度创作的主创人员之间有高度的信任和认可,同时,舞台剧不能拘泥于影视剧作品的内容,要发掘原著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精神内核,寻求新的创作角度和创作思维。像是《人间失格》的改编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解太宰治作品的观众都知道,原著是“丧文化”的代表,直接搬到舞台上肯定是不对的。我们请到染空间的两位青年女编剧,她们非常有想法,把故事主题变成了重新审视自己内心,面对生活的困难不断改写自己的命运,受到了青年观众的喜欢。
记者:一部戏的成功,到底是源自于题材、导演还是演员阵容?
彭漪微:一部好戏一定不是某个方面多么出类拔萃,而是综合素质高。话剧《门第》基于原著良好的市场基础,这一点也被影视作品验证过了。导演张鹏实战经验非常丰富,导演是天马行空的角色,他的灵活度、他跟演员的磨合能力都非常强。此外,演员的表现力也很强,而且非常敬业。题材、导演、演员这三个条件都是促成一部戏称为好作品应该具备的条件。
记者:何九华从相声舞台转战话剧舞台,他的舞台表现力突破预期。从10月入组至今,何九华在排练场待了40多天,以至于换季时发现没有带冬装,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彭漪微:话剧首先需要台词功底好,何九华有超强的记忆力,是剧组里第一个把全剧台词都记下来的演员。年轻演员近年来一直在做跨界尝试,戏剧舞台和各种演艺形式相辅相成,很多演员达到一定阶段希望到戏剧舞台历练、拔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们在各自领域耕耘多年的知名度。这次《门第》请了邓莎、高天鹤和何九华等优秀演员,希望多样化元素能够吸引更多年龄层的观众走进现场。
一部戏的代际“破圈”
记者:在戏剧市场,“00后”观众是演出市场最严格的“筛子”、最无情的“嘴替”,也是最有市场号召力的“富矿”。话剧《门第》里的家庭故事对于“70后”和“80后”观众来说非常熟悉,如何尽可能让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在剧中找到认同感?
张鹏:从人物角度看,原著赋予了何春生青岛的生活环境,肯定通过演员的呈现带出了青岛的感觉。同时,何春生也是一个普通的女婿,大家可以在他身上找到对“女婿”身份的共鸣。从票房角度看,观众非常喜欢《门第》这个戏,基本上早早就没有票了,再加上主创团队和业内人士的加持,呈现出非常好的品质,专家评价很高。加上这么优秀的布景就更有意思,我相信这个戏完全没有问题,概括一句话“大家等着看好戏吧”。
彭漪微:从该剧工作见面会到首演现场,“00后”观众都是现场最活跃的群体。“00后”是最喜欢写剧评的观众,每天来自社交平台的评价很多都是“00后”写的,“80后”观众看完了如果不喜欢顶多就不看了,但“00后”会很直白地输出。我们希望不断从意见中获取养分来改进,也希望他们给我们更多的包容。这种关系很微妙,有一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觉。
给“00后”做项目更应该有互动、有共鸣,一定要产生打动他们的点。这也是张鹏所谓“跳出2000年的背景,放到当代讲婚恋和人性的东西”。这一代观众非常真诚,如果一个作品能够挖掘出非常真挚的情感,创作的诚意都在,观众会给予你很大的认可。同时,“00后”观众喜欢追星,如果特别喜欢某个演员的戏就会持续追看。到底是“戏保人”还是“人保戏”,这里面有很多课题值得探讨,也是精妙的把握和平衡。
记者:纵观当下的演出市场,各地大剧院已经从剧院功能升级到出品功能。广州大剧院制作的音乐剧《雄狮少年》、江苏大剧院出品的舞剧《红楼梦》相继成为演出市场的现象级作品。在话剧《门第》的出品过程里,青岛大剧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巡演市场的初试啼声,也让业界对青岛大剧院的出品之路充满期待。
彭漪微:在选择剧目创作中,剧院应当稳中求进,不一定追求每年出品多少部作品,但遇到了好的作品就要抓住时机,发挥各自的优势。青岛有青岛市话剧院这样优质的专业院团,又有张鹏这么优秀的导演,加上保利院线具备全国推广的优势……“好作品”碰到“好时机”,我们才会一起下场做一个事情。《门第》是四年磨一剑,过程非常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