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漫长海岸线与江河出海口,有众多岛屿与礁石,有大面积的滩涂与港湾,盛产各种螺、蛤、贝等水产品。自古以来,“耕三渔七”的潮汕人,义无反顾地向大海索取生产生活资料,与大海结下不解情缘,形成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当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潮汕的螺、蛤、贝等水产品,民间也流传一些故事。
沙米螺与宋帝昺的传奇故事
沙米螺是锥螺科的一种小螺,壳高5—7厘米,螺体锥形而结实,俨然似一颗螺丝钉。大都是淡青灰色,有的间有白色。通常栖息在近海岸内湾高、中潮线的沙泥质海滩。盛产沙米螺的南澳民间流传有一个沙米螺与宋帝昺的传奇故事。
nerror="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apptpl/img/poster.png">
宋朝末年,宋帝昺元兵追赶,逃到南澳。在南澳岛的哨船澳,渔民以习见的沙米螺招待小皇帝。一时急了没有把沙米螺断尾。这小皇帝最不到肉,问曾被贬到澄海辟望港,吃过沙米螺的国师陆秀夫。陆秀夫奏之用牙齿将螺尾咬掉,再用嘴对准螺头最。可是小皇帝毕竟是孩童,故咬不断螺尾,反而坏了一个门牙。陆秀夫只好叫侍从用刀背敲掉螺尾,然后奉来给小皇帝最螺肉。
小皇帝最了敲掉螺尾的螺肉,嘴嚼起来,颇觉鲜美。餐毕,小皇帝叹息说:“这螺肉鲜美可口,但为何此螺尾弄得朕很难食,沙米螺当应无尾啊!”此后,哨船澳海滩的沙米螺竞然神奇地变成无尾螺了。
传说是美丽的,哨船澳的沙米螺仍是有尾,无非与别处沙米螺不同种,尾短得多罢了。尽管如此,美丽的传说自有魅力。
沙米螺小,肉不多,食起来倒也酥爽有味。当一回宋帝昺嘬螺,别有情趣。
薄壳因何叫“凤眼鲑”
nerror="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apptpl/img/poster.png">
薄壳是潮汕人十分喜欢的一道海鲜,以其味鲜美而著称,北方人称“海瓜子”。薄壳还有一个美丽的名称,叫“凤眼鲑”。关于“凤眼鲑”一名的由来,潮汕民间流传一个有趣的传说。
明朝的正德皇帝微服暗访民间,一路游山玩水来到东南沿海。不知是怎么搞的,这一天他与随从人员走散了,还迷了路,可他贵为天子又不便声张,再说他的满口北方官话来到南方,老百姓未必听得懂。总之他无法问路问方向,转了半天又回到老地方。他失去了方寸,且饿得浑身没有力气。这个迷路皇帝摇晃着走到一户人家屋前,累得扒在大门口喘粗气,该家农妇眼看一个远方过路人如此可怜,动了侧隐之心,遂舀一碗剩粥,就着几粒咸薄壳拿给他充饥。遭难皇帝这时候全没有了架子,甚至顾不得什么叫体面了,也可能是因为这咸薄壳确实味道太鲜美了,他三几口就喝得碗底朝天。
后来,他返回了京城,在寝宫内依然是每天花天酒地,尝尽人世间珍馐,难得的是他念念不忘当时在乡下喝的稀粥,特别是那几颗不知名的小东西,每每对之回味无穷。
有一日他又记起这件事,便钦命派送一罐咸薄壳回京城。但办事的人一看送来的东西,吓了一跳。这,这,这土里土气的俗物儿怎能给至高无上的天子当御膳?难道就不怕丢了身家性命,万一触犯了龙颜怪罪下来,那可是谁也担当不了的啊!有关的大臣和御厨们经过苦思,终于想出了办法:一是改换包装,换用精美的玉坛子和玉盘子来装盛咸薄壳;二是给它起个好名字,便根据它形如凤眼,美味如鲑的特点,而叫做“凤眼鲑”。
果然,当这道不同于以往宫庭食物风格、口味的“凤眼鲑”再次成为正德皇帝的盘中餐时,他吃得津津有味,称赞不绝。而“凤眼鲑”这个名字和它的本身,也确确实实成了雅俗共赏的好东西。“”
车蛤因何雅称“西施舌”
西施舌,别名车蛤、土匙、沙蛤,为蛤蜊科动物。沙蛤有一种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种叫沙蛤的海产壳类做成的。这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因那贝壳被打开时,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不免令人联想多多,故名“西施舌”。清人丘京在其《潮州竹枝词》赞西施舌:
十八女儿唤妹娘,潮纱裁剪试轻裳。
侬心偏爱西施舌,洗手临厨自作汤。
潮汕海域盛产沙蛤,其由来民间有故事。
nerror="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apptpl/img/poster.png">
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计灭了吴国,吴王夫差的美丽妃子西施离开了吴国国都,像仙女一样,云游来到南海之滨,被潮汕滨海的秀丽景致惊呆了,正想伸出舌头赞叹,一张口,却把半截舌头丢到海滩上,可这舌头毕竟是妃子的,很快,这舌头活过来,变成了这美丽的海贝,人们就称之为西施舌。
蛏子因何叫螠蛏
学名缢蛏,俗称“海里的人参”,别名“小人仙”,蛏子肉白皙而丰腴,顶端的“美人腿”轻柔飘逸,伸展之间分外妖娆,故用“西施舌”来形容蛏子的美。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
蛏肉味甘、咸,性寒,中医认为,蛏肉有清热解毒、补阴除烦、益肾利水、清胃治痢、产后补虚等功效。《嘉祐本草》中记载:蛏子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蛏子肉“清胃、治痢、除烦、补产后虚损”。
nerror="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apptpl/img/poster.png">
我国食用蛏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宋嘉定年间《风土志》中就有提到“以渔为业。远则涉海,捕大鱼;近则采蛏、蛤、蛎、螺之属,以自赡给”。蛏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帘蛤目,生活在海洋之中,为常见的海鲜食材。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故名缢蛏。根据其外观的不同,我们平常食用的蛏子可以非常笼统地分为细长直的竹蛏和短粗圆的毛蛏。蛏子的由来,潮汕民间流传这样的故事。
相传,竹蛏和西施舌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范蠡和西施女的化身。为了打败吴国,范蠡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西施献给吴王夫差。等到实现了复仇的目的后,范蠡却急流勇退,毅然离开越国,来到了齐地。西施得知后,一路追来,历经数年也不见心爱人的踪影,绝望后,她投进大海,化作一个大蛤,即今天的西施舌。范蠡得知后,伤心欲绝,也投入海中化作竹蛏,无论形状还是内质,仍旧保持着纯洁、正直、高尚的品貌。
缢蛏隶属于毛蛏科缢蛏属,最常见的一种蛏,人们索性就直接称它为蛏子。贝壳约6至8厘米长,外壳两端圆润,壳表面粗糙且质地较厚,生长线显著,外壳多为土黄色,也常因磨损脱落而呈白色。主要分布于日本和我国大陆沿海潮间带和浅海。
蛏子又称为螠蛏。因何叫螠蛏,民间有一个故事。
相传,原来蛏是圆的,用竹筷很难夹住它。某日,皇帝坐龙舟去温州途经松门南洋,碰到退潮搁浅在南洋滩涂上,皇帝闻南洋蛏美味之名,叫人烧来给他吃。南洋蛏圆鼓鼓的很难夹住,皇帝品尝后赞其味美而惜蛏壳太圆难夹。大臣请皇帝下旨令南洋蛏随旨意变化,皇帝于是用筷子夹着活蛏,并下了一道圣旨,将用筷子夹过的蛏子放回海涂中。
后来,松门南洋蛏的壳子上有一道凹进去的痕迹,这正是皇帝用筷子夹过的地方。这一道凹进去的痕迹,从壳顶起斜向腹缘,状如缢痕,因此将它叫做“缢蛏”,这是缢蛏区别于其它贝类的重要特征。
吃蛏是有学问的。蛏肉和壳很容易分开,将蛏肉从壳里扯出,蛏肉两边各有一圈环形深色的“丝”,要将这圈东西拉下。蛏中间有一根像粉丝一样的东西,有一截手指那么长,比粉丝更滑更亮。这根东西不能吃,据说就像蟹心一样极寒,吃多了伤身体。蛏这种东西,最宜下酒,且一定要慢慢吃,才能品尝到其中的鲜美。
蚬与明淮王朱由棒的故事
nerror="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apptpl/img/poster.png">
蚬是一种生活淡水水域中的壳类。壳厚而坚,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壳面光泽,具同心圆的轮脉,黄褐色或棕褐色,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可供食用,亦可入药,是鱼类、水禽的天然饵料。潮汕山沟、水渠、山塘水库等都有生长蚬,是旧时潮汕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主要食法是用于腌制杂咸的。潮汕民间有蚬的两则故事。
故事一
传说明末崇祯皇帝侄儿淮王朱由棒与众遗臣居于云光村边的福田寺中。一天,淮王对众臣说“吾昨夜骤得以梦,见崇祯帝从京师差人送来一匾,匾书‘三阳开泰’四个金字,未解何意?”大臣张宗峻奏道:“太祖生于凤阳,与陈友谅战于鄱阳,奠下大明基业。今主公又在此揭阳,真可谓三阳开泰运,此为一大吉兆。”淮王闻言大喜,叫人速去买办美餐庆贺。
怎知时已过午,差人奔走各处,有钱买不到佳肴,只购买得一大筐马齿蚬,加点调味煮熟,君臣便在寺内八角井边,食白米饭,配马齿蚬。淮王边吃边赞道:“马齿蚬,马齿蚬真是令人爱;脱去黒褐壳,换上黄金壳。有此美味,可算是上菜。”说来神奇,得淮王称赞后,此处出产的的马齿蚬果真粒粒金蜡壳,脆嫩鲜甜可口了。
故事二
1958年,陶铸、吴南生等率水稻观摩团到揭阳梅云镇云光村参观。梅云厨师精选马齿蚬,置于清水之中,让生蚬吐去内中泥水,趁蚬嘴张开时,用“球针”挑出生鲜蚬肉,配料烹调,名曰“马齿珍珠肉”。
领导们品尝后,齐声称赞道:“此一道佳肴,真是名不虚传。”“潮汕佳肴”之誉称遂成。
泥螺因何叫钱螺
潮汕各种“鲑”中,味道最特别、最能诠释“鲑”含义的是钱螺鲑,被誉为潮汕“腌制神品”,是潮汕人心中的最佳杂咸!
钱螺生长在近海滩涂里,是一种小贝壳,椭圆螺状,长一厘米左右,壳薄而脆。它的学名为泥螺,古称吐铁。泥螺常常附着在漂浮物上面,随波而至,故又称“浮螺”。泥螺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泥螺味极鲜香脆美,有古诗为证:
次第春糟土冰储,舟移万瓮入姑胥。
安期写罢神仙簏,酒墨都成蝌蚪书。
nerror="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apptpl/img/poster.png">
潮汕人吃钱螺的历史久远。宋朝时,潮人家居饮食就有喜用鱼虾贝类之习俗,视为美味。钱螺鲑更成为海味珍品,其加工、食法讲究,味道鲜美,清香脆嫩,丰腴可口,“鲑味”突出。
泥螺因何称钱螺,与钱有何关系,不得而知。不过,潮汕音的“钱”与“泥”有点近音,可能开口说钱比说泥更吉利吧。
潮汕地区的“钱螺鲑”正是用泥螺腌制的。潮汕盛产泥螺的时节也是在农历三四月份,据说,每天清早起雾时,钱螺就特别多。
以前,海边的渔民腌好钱螺后会挑到城里走街串巷叫卖,那是用粗盐腌过的。喜欢的人买来后会进行二次的加工,用清水洗过后在自己加入鱼露、辣椒、蒜蓉、芹菜、炒黄豆等配料,放置几天后再食用。现在,肉菜市场上的咸菜摊档一般都有出售,有的还做成罐装的,一罐罐地卖。味道都调配好了,不必再自己加工,不像以前的那么咸,喜欢重口味的食客,可以拿它下饭,甚至当酒料也无妨。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潮汕人相信,越是刁钻难吃的东西,越是好吃。不管有意无意,不管大鱼小鲜,都是讨海人辛辛苦苦劳作换来的,不好浪费,得想法吃,想法保存。钱螺鲑既是古昔物质匮乏时代的无奈,也是潮汕先民处理食材的智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然所赐,虽小不能辜负。
泥螺因何称为钱螺,潮汕民间有故事。
旧时,潮汕人食用泥螺用盐渍,谓之泥螺鲑。有一位姓钱的人,过番到泰国,几年后回家探母,返暹罗时带了几罐盐腌的泥螺送给亲友,恰巧那年大赚。事过一年,姓钱的又回唐山,照样带咸泥螺返暹罗,馈赠亲朋好友,他自己又发了财,亲友们又赚了钱,于是,大家都认为这姓钱带来的螺是钱螺,大家赚钱是靠这钱螺的财运。
此后,这事就传开了,人们都称这螺为钱螺,都喜欢这钱螺。潮汕一带就逐渐把泥螺叫做去螺了。
珍珠贝:爱情之结晶
珍珠贝也属于双壳类,和贻贝以及扇贝扇等同是用足丝附着在岩石、珊瑚礁、砂砾或其他贝壳上生活的种类。珍珠贝为暖海产,在我国的福建,特别是广东沿海十分普遍。珍珠贝的种类很多,有珍珠贝、大珍珠贝等等,其中以马氏珍珠贝最普通。
nerror="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apptpl/img/poster.png">
珍珠贝的用途世人皆知。珍珠可以制成各种各样华贵的装饰品;珍珠粉可药用,性味咸、甘而寒,无毒;有镇心、安神、泻热、润泽美颜、明目、止咳消痰等作用。珍珠贝还可以作为贝雕的优质原料。
相传很久以前,南海龙王的儿子白龙受父命到合浦附近海域巡游,巡视中遇到了一位美丽的白衣少女,二者一见钟情。然而,好景不长,白衣少女被王母娘娘劫回天宫白衣少女受审。
当小白龙去找白衣少女相会时,再也找不到白衣少女的踪影。小白龙叫呀、喊呀,发誓一定要找到心爱的白衣少女。他请求父王赐给“命殊”帮助。小白龙一抖身子,那身上所有的鳞片都变成了珍珠贝,撒遍了整个合浦附近海域,这个海湾便被称为珍珠湾,那颗“命殊”掉在海里,遂变成了珍珠墩。
现在,在合浦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北部湾海滨,有一座已荒废的城池就称为白龙城,又叫做珍珠城。就在小白龙抖身子时,忽然刮了一股西风,那里掉下来的龙鳞片随风吹到韩江口外,因而,韩江口外,在南澳岛的海域也就有白鳞片变成的珍珠贝。不过,当时只有薄而小的龙鳞才被风带到韩江口外,所以,这里的珍珠贝薄而小,产不了珍珠。
日月贝:嫦娥情结
nerror="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apptpl/img/poster.png">
日月贝是潮汕沿海生产的一种贝类。其壳薄而扁圆,右壳比左壳略膨胀,成体直径一般在8—14厘米,质薄,稍透明。表面平滑,富有光泽。它是在海底沙滩上平卧生活的。日月贝的肉鲜美适口,营业价值很高。它的闭壳肌经过加工干制,成为同干贝相似的海味,通称为“带子”,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海产品,人们很喜欢吃。日月贝民间有故事。
南海之滨,很久以前,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说的是天上的昴日星君与月里的嫦娥,在一次蟠桃会上相见,一见钟情。时而吟诗作对,时而同歌共舞,感情日深,难以分离,不久嫦娥就怀孕了。昴日星君与嫦娥的私通是未经王母娘娘批准的,如果被知道了,就是犯天条,那还了得。
嫦娥偷偷来到南海堕胎,并把胎儿抛在海中。于是,此胎儿在海中演变成为一种一面紫红、一面黄白的贝类。紫红的代表昴日星君,黄白的代表嫦娥,永不分离。人们就称此贝类为日月贝。
四角蛤蜊:治皇妃咳嗽
潮汕海域多产四角蛤蜊,它是一种埋栖型贝类,喜欢生活在潮间带下区及浅海的泥沙滩中,栖息深度5—10厘米。它的肉肥大,质鲜美。四角蛤蜊略成四角形,两壳极膨胀,贝壳坚厚,所以南澳人俗称“厚壳蚶”。潮汕沿海流传四角蛤蜊研粉治疗咳嗽病的故事。
宋徽宗年间,有一妃子得了痰嗽病,彻夜不,脸肿如盘。宋徽宗派人传来李防御,诏令其供状,保证在三日之内施药见效,否则负罪当诛。
李防御惊慌不已,因而与妻对泣,忽然听见门外巷间有人叫卖“咳嗽良药,一文一贴,其效灵验如神。” 李防御暗忖:或许此药果真有效,不妨一试,就卖来十贴。这药颜色浅绿,以淡菜汤加香油为引,调服即可。
李防御恐怕药性不真,遂将三贴合在一起,经自己试用,未感不适,于是另取三贴合为一副,交给皇妃,并嘱其分两次服用。次日清晨,宋徽宗临妃阁,觉妃子服药后当夜不再咳嗽,脸肿也开始消退,顿时龙颜大悦,重赏李防御。
李防御庆幸之余,邀请卖药人来家里做客,想不惜重金卖得此方,但卖药人感慨相告,未收分文银钱。原来,这神效之药非常简单,乃用蛤蜊粉置于新瓦之上,烧红待冷,研未,配少许青黛而成。
四角蛤蜊的药用功效,民间有歌诀:
蛤蜊全身都入药,清热利湿又化痰;
喘咳呕逆与消渴,瘿瘤胃病更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