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补”是个网络流行语,通常是指头脑中对某些情节进行脑内补充。“脑补”是大脑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意义,如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的补充一些内容,让片段化的信息变得更完整、更有意义。
但对于有情绪问题的人来说,过度“脑补”可能弊大于利。
情绪ABC理论 测一测是否有“不合理的信念”
心理学家埃利斯曾创建了情绪ABC理论,在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而如今的网络流行语“脑补”,就可能会使得“不合理的信念存在”。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心理保健科主任罗颖表示,不合理的信念可能会存在脑海里一念之间,这种不会造成过多影响,但如果长此以往恐怕就会患上心理疾病。
比如:一切按照心理期待发展,否则会感觉很糟糕;总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类似种种都属于“不合理的信念”。
“其实引发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如何看待事情。”罗颖说。
脑补是对事实“添砖加瓦” 要如何看待未来
罗颖表示,我们可以在脑海里构建这样一个场景:自己忙碌的工作了一天,快下班又被通知开会,回家路上堵车严重,推开家门就看到孩子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杯子,地上一摊水,老公坐在沙发上正拿着手机......
这个时候,你的情绪会如何?会怎么想?
“做过这个测试,不少人会说自己非常生气,甚至部分人会大哭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自己脑补了很多信息,孩子玩水又要打扫卫生,老公不做家务不管孩子,而自己明明那么辛苦,他们却不体谅我,还给我增加负担。”罗颖说,脑补是我们的大脑给眼前的画面增砖添瓦的构建了一个“事实”,因此才会火冒三丈。
但是脑补的一定是事实吗?未必。
罗颖说,那我们接下来继续做这个测试:如果孩子告诉你,是听到了妈妈上楼的脚步声,想给妈妈端一杯水;老公在拿手机研究晚上给加班的娘妇做顿美食,现在的你还有刚刚的怒火吗?
脑补,往往把我们拖拽到过去或指向未来,自动化的根据眼前有限的信息进行补充,利用过去的经验去对当下进行解读。罗颖说,这其实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罗颖建议:试着遇到事情时,不急于对当前的情景进行脑补,而是让自己先稳定下来,了解相对全面的信息后,再作出判断和适当的选择,这样可以保持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应对,而不是发过脾气后又觉得懊恼自责。
放下脑补,或许生活会更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