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民生智库科技
原
创
导语: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魄、追求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国民主动健康的核心力量。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体系,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引领和指导。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是我国推进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的中心工作之一。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民健身行动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建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民生智库体育发展研究中心长期跟踪研究体育事业发展趋势和重点工作,现提出几点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为各地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贡献智识力量。今日推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下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公共服务体系
作者:民生智库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朱兰香 方园
三
提出三个建议:优化供给、
锻造能力、强化建设
(一)优化“四大供给”,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化
图:四大供给
一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制度供给。聚焦新时期的新挑战、新问题、新需求,为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提供保障。要树立前瞻意识,优化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制度设计、执行、评估的渠道,打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制度壁垒,建设更加公平高效的中国特色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制度。要把握权责对等、权利保障的关键点,着力解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制度空缺、滞后等问题,加快形成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各方面全领域衔接配套、集成完备的制度体系。
二是优化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持续促进公共服务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全民健身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应侧重提质扩容、均衡可及,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动态调整服务标准,促进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提质量。推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有得用、用得起、用得到、用得好。
三是健全城乡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以公共服务下沉为重心,打造以街乡镇为中心、辐射社区村、遍及城乡的全民健身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明确各级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职责,从机构设置、财政体制改革、人员变动管理等方面,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合理分配,支撑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持续完善。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探索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模式,立足基层场域、着眼群众需求,激发全民健身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网络建设的内生动力。
四是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进一步发挥好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市场、社会的角色,发挥好政府作用,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优化资源布局,引导市场主体、公益性社会组织以及公民补充供给。更好发挥市场在全民健身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资源配置优势,进一步放开相关领域的市场准入,加强政府监管,不断增强供给合力,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二)锻造“五大能力”,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工作质效
图:五大能力
一是锻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能力。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治理现代化研究,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手段上提出整体性的治理逻辑,以提高治理效率和效能。如在治理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在治理主体上,提倡重组与互构,建立健全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在治理机制上,强调沟通与信任,加强各主体间的整合建立公私部门的信任、沟通、反馈机制。在治理手段上,鼓励创新与运用,引入信息技术,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治理的精准度与有效度。
二是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各级各类科学健身指导专家库。利用多种媒介,充分发挥专家的权威效应以及明星引领效应,提升健身指导的大众接受度。丰富完善运动健身指南。建设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科学健身方法库,推广普及中华传统优秀健身方法。加强与体育企业的合作,推动运动健身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过各级各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推广科学健身方法,提供科学健身咨询。
三是提高全民健身社会组织能力。立足时代需求,健全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扶持制度、内部治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保障体育社会组织的自身发展及服务供给。推动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覆盖城乡、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支持体育社会组织采取市场化、项目化方式运作,提高社会组织的服务供给与自我发展能力。探索建立综合性动态评级机制,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是依法治体提升全民健身法制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体步入快车道,在理念上不断进步革新,在制度上不断发展完善,在体育立法、体育执法、体育普法、体育法学研究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法律规范体系,体育强国建设在法治化轨道上稳步推进。新修订的《体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应以新修订的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体育领域改革,不断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开创体育法治建设新局面。
五是强化全民健身技术支撑能力。全民健身智慧化是实现全民健身服务精准化、便捷化,培育全民健身新业态,推进全民健身资源整合、共享的重要途径。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智慧化赋能,积极响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有关要求,强化技术支撑,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从设施设备、产品技术、需求挖掘、效益评估、服务模式、技术标准等多维度进行“智慧化”发展布局。
(三)加强“五化建设”,加快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取得长足发展
图:五化建设
一是践行全民健身意识科教宣传常态化。持续加大全民健身文化普及力度。将全民健身理念和知识融入义务教育教材。打造一批科学健身传播平台,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发挥体育明星正能量,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化全民健身运动激励。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达标者颁发证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体育消费券。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数。倡导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挖掘典型案例,创新宣传平台,讲述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推动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多样化。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挑战自我、技艺切磋、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加快打造覆盖广泛、项目多样、层次清晰、参与便利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服务体系,丰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供给。顺应居民健身新趋势,将体育赛事活动与现代信息科技相融合,探索赛事活动举办新模式,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便捷、智能、趣味、高效的运动健身方式,推动网络赛事活动形成新业态。进一步放宽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准入标准,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赛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办赛、市场办赛的积极性。
三是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机制化。加强深度融合的工作统筹。发挥各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进一步统筹体、卫、教、文、民政、科技等部门,形成强大合力,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加强总结和研究。进行全面调研,总结经验成果,厘清问题,谋划新思路与新路径,形成系统性方案。各级政府部门匹配相应的配套政策和专项方案,形成政策组合牌,加强常态化评估和研究。将融合工作纳入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将深度融合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总体规划、议事日程、财政预算、考核评价等。营造全社会主动健康氛围。将主动健康文化有机融入贴近百姓身边的生活场景。开展主动健康宣传,营造追求健身健康的新风尚。建立主动健康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主动健康兴趣培养、能力形成和习惯养成。
四是鼓励全民健身事业参与主体多元化。鼓励参与主体多元化,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政府在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方面不能缺位,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支持其他主体参与进来,包括社会组织、企业、普通大众等社会力量。支持社会力量扩大全民健身普惠性规范性供给,综合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资源承载力以及群众实际需求科学配置优质服务资源,各地要打破区域限制、人群局限、行业区分、部门隔阂,构建参与主体多元化、供给内容多元化、供给模式多元化的大群体格局。
五是实现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提升复合型人才队伍的驱动力。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畅通各类培养渠道,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积极稳妥推进指导群众健身的教练员职称评定工作,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培育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附件——借鉴“三维”经验:提高重视、创新机制、推动融合
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经验关键字词云
(一)提高重视,加大投入力促服务均等化
一是提高站位和投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突出。如福建省从2002年开始连续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开创全国之先河。近年来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每年将全省体彩销售总额的1%作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近五年共投入省级资金近5.56亿元,不断完善多功能运动场、室内健身房、笼式足球场、笼式篮球场、门球场、智慧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等建设。推进极具福建特色的“福道”建设,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健身步道超1万公里,提前完成《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的目标。
二是梳理整合资源,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如泉州市自“十四五”以来充分利用城乡社区和乡村现有的各类公园、空闲地、边角地、旧厂房、旧校舍等资源,争取更多的全民健身工程项目纳入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实现城乡联动一体、全民共建共享、绿色智能发展,有效补齐了民生短板,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至2022年底,泉州市共有体育场地26085个,体育场地面积2361.5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6平方米。体育场地总面积和数量居全省第一和第二水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全省前列。
三是加强数字赋能,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如青岛市构建“全民健身一张图”,已经上线试运行,初步具备全民健身地图、健身设施一键报修、赛事活动发布、健身场馆预订等功能,可有效整合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等资源,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苏州市推出“运动苏州”全民健身数字平台,重点围绕场馆设施、赛事活动、体育惠民、运动健康、社会组织、体育旅游等与市民健身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场景,提供更多元、更丰富、更便捷、更科学的全民健身服务。成立苏州市大数据数字体育创新应用实验室,研究建设面向体育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赋能全民健身的数字化转型。
(二)创新机制,勇于创新健全制度性建设
一是通过完善机制体系建设,推动县域体育高质量发展。如湖北省体育局将主要战场逐步向县市转移,把聚焦服务县市体育部门、支持县市体育发展作为主责主业,下沉县市、走进乡镇、深入社区,谋划规划、引导指导县域体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六大机制”:竞技、品牌、示范、标准“四维”引领机制,全民健身基础建设创优、公共体育服务检测创先的“双创”引擎机制,体教融合示范区、“61530”行动计划、体育支教荆楚行、县域体育发展示范县(乡、村)等试点先行机制,赛事下沉机制,帮扶缔造机制,融入融合机制,充分发挥体育在强县工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多元作用。
二是创新全民健身基层机制,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如浙江首创基层体育委员制度,设置基层体育委员工作站,体育委员就是协助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参与基层体育治理、组织体育公共服务、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在村(社区)实施的体育社会工作者。基层体育委员可以开展不同程度的实践,以满足基层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通俗来说,体育委员是各地社区或村镇基层体育的带头人,在群众体育发展上发挥带头人作用。目前,余杭区打造了由284名基层体育委员、323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的基层体育工作队伍,打通体育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引导专业赛事活动与体育资源破圈拓展、下沉村社。
三是打造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机制。如安徽省积极建设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已实现100%地市级覆盖、50%县级覆盖,计划在2025年底前建成121个,实现省、市、县全覆盖。科学健身指导中心不仅提供国民体质监测和运动功能评估,还为民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康复理疗等服务。标准化的科学健身指导中心配备了测量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等体质指标的设备,还有身体成分分析仪、动脉硬化功能测试仪、超声骨密度仪等设备,可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指导。可根据不同患者或健身者的个人状况,以处方的形式制定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等,可以科学、有计划地达到康复治疗或健身目的。
(三)多措并举,加快实现健身与健康融合
一是首创精神引领全民健身实践,促进体卫深度融合。如上海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上海特点、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在赛事活动创办、服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均有“首创”“独创”。上海市民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已经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全民健身品牌赛事,2020年第三届市民运动会,以“健康上海,人人来赛”为主题,共举办赛事活动约7100场,有1093万人次参与。作为全国较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上海推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首创老年人专属的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所,提供“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为社区健康养老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是打造地方特色赛事活动,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如广东推动全省各地常年开展各种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呈现“一城一品、一城多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极大活跃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因地制宜结合亮点打造系列全民健身精品赛事活动。从2016年以来,连续创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系列品牌活动,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全民健身作出重要贡献。从2019年起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系列赛,如粤港澳大湾区香港赛马会杯网球团体赛创办至今,有力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大湾区体育品牌赛事共建、共治、共享,使之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
三是培育壮大融合人才队伍,提供全民健身人才支撑。如福建省自2019年开始,协同省卫健委等部门举办“运动处方师”培训,已培训既有医疗资质,又懂科学运动训练的“运动处方师”累计630余人。2022年7月联合省卫健委印发《福建省体卫融合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在泉州、三明开展社区体卫融合试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以体育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专科能力建设。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委和上海体育大学党委创新推出了社区健康师项目,在医保、卫生、体育等部门的协同努力下,把社会体育指导员、家庭医生、专业体育人才、社会工作者、体育及健康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纳入“社区(运动)健康师”专业能力教育的培训范围,形成多部门多维度的运动健康人才队伍。
内容编辑:连雪红
文字校对:孙昊冉
编 审:王东华
END
精选阅读
智库观点
民生智库 | 新形势下,我国防返贫稳就业政策的三大趋势民生智库 | 城市精细化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经验梳理民生智库 |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浅析与对策建议(上篇)民生智库 |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浅析与对策建议(下篇)民生智库 | 体育消费正当时 亚运经济掀热潮智库报告
民生智库 |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3)民生智库 | 民营企业需求调查:公平竞争和信用体系建设篇(上篇)民生智库 | 民营企业需求调查:公平竞争和信用体系建设篇(下篇)民生智库 |《2023城乡消费满意度调研报告》(上篇)民生智库 |《2023城乡消费满意度调研报告》(下篇)
关于民生
民生智库秉承“为社会思考、为国家献策、为人民发声”的使命,以“专业、担当、奋斗、快乐” 为价值观,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深度洞察民生民情民意,坚持开展独立、客观的专业研究,为政府决策和施政提供了专业的智力服务、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智能化的技术支持。
民生智库深耕发展改革、民政老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市场监管、城市治理、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绩效评估等专业领域,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研究、战略规划、社情民意调研、第三方巡查评估等专业服务和各类数字政府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一院九部”的业务发展模式,受到客户、媒体和业内同仁的广泛好评。
欢迎关注民生智库
www.minshengzk.com
电话:010-62162099
分享
收藏
原标题:《民生智库 |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