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猎云精选,文/韩文静
“天下苦微博热搜久矣!”
最近,网络上涌现出很多对微博热搜的“控诉”:娱乐新闻屡上热搜、水军刷榜横行、刻意制造敏感话题、争议话题……更有甚者表示,热搜早变味了,其背后是“生意”,而不是“民意”。
这种控诉一方面体现出网友们对热搜榜单“不相信”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不喜欢”的情感。微博热搜作为获取高价值信息和观点的重要渠道,如今却频频遭到质疑和吐槽。
那么,微博热搜总被骂,到底冤不冤?
或许,我们可以从热搜的上榜机制、内容来源等多角度进行剖析,来一探究竟。
热搜真的可以“搜”出来吗?
热搜的本质是对信息的排序,一个“热”字揭示了排序的依据。在讨论热搜被骂“冤不冤”之前,先来了解一下热搜的形成机制。
早在今年8月,微博就公开了详细的热搜机制。
热搜主要由热搜关键词和热搜话题两种形式构成,热搜关键词由网友搜索行为和讨论行为产生,热搜话题则需要由话题主持人产生。
被大量网友搜索和讨论的关键词或者话题词,都可能成为热搜。微博作为开放式平台,不仅有专业的媒体等机构用户,更有海量普通用户在生产内容,大家共同构成了热搜的重要“推手”。
不同于很多平台对热搜榜单的人为议程设置、千人千面的特点,微博热搜主要由“算法”形成。
热搜算法的核心体现了用户对热点的关注程度。具体来看,热搜算法会综合搜索量、发博量、阅读量、互动量等数据指标,建立搜索、讨论、传播三大热度模型,实时计算综合热度进行排序,生成Top50榜单。
简而言之,热搜榜单会呈现什么话题,取决于这套公开的热搜算法。
不存在“完美的”公共话题榜单
一直以来,社交媒体平台都是公众获取信息、发表言论的主要场所。一个位于顶端位置产品的背后,一定有大量的不同人群用它获取内容。
信息化时代,公众会在社交媒体上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这种兴趣会被算法推荐精准捕捉,继而形成“信息茧房”。
相比于被算法推荐的千人千面的热搜榜单,微博热搜这种千人一面呈现出来的榜单,反而能够最真实的反映社会情绪,这种真实性在人人被算法裹挟的短视频时代,显得尤显珍贵。
而真实的社会情绪,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不论是什么样的话题内容,都是在多个数据指标之下,热度急剧上升所呈现的结果。这样一来,呈现出来的就有很多人们不愿相信、不喜欢的内容。
因此,不可能存在“完美的”公共话题榜单。那么,能否通过加强“人为”因素让这个榜单变得“完美”?
微博是一个具有强大公共属性的社交媒体平台。反过来试想一下,作为一个“全民”参与的内容生产机制,如果真的变成人为操控,或许更需要我们警惕和批判。
在这样一个自由平等的交流社区,要允许多种信息、意见和观点同时存在。
这样看来,微博热搜被骂确实是有点冤。
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网络舆论的复杂,以及不同语境下价值体系的撕裂。负面热搜之外,微博热搜上很多正向的事情也不能被选择性忽略。
今年以来,微博出现了很多“暖新闻热搜”,这些热搜的来源都为“媒体发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真实性。
例如今年9月的一个人民话题#老人穿15元的鞋却给家乡捐了1000万#,网民多表示感动、敬佩,“这才是我们的榜样,两位革命老前辈倾其所有的精神让人倾佩,希望能够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还有网民认为“赞扬老人的大义行为,羡慕老人的理财能力,担心资金的未来流向,敬佩老人的无私伟大”;也有网民表示“这是心中有大爱的人,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些人在我们心中是封神般的膜拜”。
再例如今年10月的一条热搜,#医生劝半个多小时不让走救回一条命#。
网民多表示“医者仁心,有的时候还是得听大夫的,自以为是是不行的”,还有网民认为“论遇见一位负责的好医生的幸运,不过胸痛这个问题的确必须重视,不然也不会大多医院急诊都有专门的胸痛问诊快递通道”,也有网民表示“有些人总觉得医生让做检查是为了贪他们口袋里的三毛钱,还是要认真听取医生建议”。
总的来说,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热搜”作为信息传递的关键触角,我们不能否认其在传递正能量、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买热搜”的说法,那么如此重要的榜单,到底能不能花钱就上?
据了解,微博热搜构建了搜索行为防刷、讨论防刷、互动防刷三套体系,通过用户层、行为层、内容层等不同层次设定防刷策略,去除异常数据,并且对于疑似垃圾用户、水军、假设备账号等异常账号也都有严格的过滤机制。从这点来看,“买热搜”的通道几乎被堵死。
那么,那些广为诟病的话题,例如社会话题娱乐化内容、传谣-辟谣类话题等,为什么还能频频登上热搜?
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至死”,娱乐性的内容本就更容易吸引眼球,猎奇的猜想更容易获取关注,因此这类内容相比正经严肃的新闻更能聚集热度,登上榜单也就不足为奇。此外,微博上的账号主体非常多元化,个体偏好多元分散,自然会形成不同类型的话题,对于个体而言,总有一些是不符合“期望”的。
而且,仔细观察发现热搜的来源,几乎都是媒体或网友主持的。准确的说,微博只是承载信息和热度的平台,并非话题内容的制造者。当热搜榜单不符合“期望”时,或许我们应该更应该思考,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何矫正?
健康有序的热搜生态,需要多方合力打造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微博热搜作为公开的信息场、舆论场,面临的网络环境非常复杂,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这自然离不开多方配合,媒体需要“自律”,平台需要“发力”,个人需要理性。
对于媒体而言,媒体需要“自律”。
《2023年上半年微博热搜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社会热点、娱乐热点、垂直热点的关注度相对均衡。
其中,上榜的社会新闻热搜词中,有96%是由新闻媒体主持或参与报道的,占到了绝对多数。
部分媒体存在“追流量”“蹭热点”行为,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导致本应更受关注的社会事件、民生议题等空间被挤占。
因此,面对热点难点,主流媒体必须守土有责,更要守土尽责。媒体起码应该给出相应的尊重,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而非只顾着煽动情绪。
对于平台而言,需要发挥自身的干预作用。
“议程设置”的权力绝不能完全交给流量,平台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起对热搜榜的“把关、筛选、过滤”任务,把新闻机构对于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等重要社会新闻报道“送上热搜”。
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具有较大的示范作用。
在热搜算法的基础上,微博在涉及重大社会负面新闻、突发性应急事件,被确认为谣言、严重不实内容,或相关话题内容出现引战互撕、宣扬抵制、攻击谩骂等网暴倾向时,会进行人工调控干预。
重大社会事件中,微博热搜上线“应急工作模式”,即在包括但不限于严重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时,将热搜榜前十位主要用户呈现相关事件的重要信息和变化进展。
此前,微博还运用技术手段来遏制和打击刷榜行为。通过平台和媒体的共同努力,实现“大事、要事、正事”面前不“失声”不“失焦”。
对于个人而言,则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提高自身素质意识和对信息的判断力,不能仅仅把责任推给平台方或者特定用户群体。